名家筆陣:A股入摩助接軌國際

A股終於上月獲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首階段涵蓋222隻大盤A股,按5%納入因子計算,A股將佔該旗艦指數約0.73%權重,相當於約17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A股。入摩只是一個開始,內地股市日後需在企業管治等領域上,進一步與國際標準接軌。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現時滬深A股總市值約8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的28萬億美元。然而,外資現時投資於A股的金額僅佔總市值約2%。內地股市於一九九○年重啟,多年後才逐步開放。二○○三年起,海外金融機構於獲批額度後,可以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身份參與A股。一二年起又推出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計劃,容許獲批額度的機構,把於境外募集的人民幣資金投資A股。

一四年中央落實滬港通是一重要里程碑。滬港通強調互聯互通,打通中港股市,亦讓本港及海外投資者,除以QFII及RQFII之外,不用再申請額度,以更直接的方式參與A股市場,改善A股市場以內地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結構,並對個人資本帳試行局部性開放。滬港通實行兩年後,深港通亦於一六年啟動。

中國相關股權重已達28%

目前約有1.6萬億美元的資金跟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於這旗艦指數內,中國相關股票的權重約為28%,成分股包括於香港上市的H股、紅籌和民企,以及於美國以預託證券方式掛牌的內地科網股,然而並不包括滬深A股。作為全球領先的指數供應商,MSCI指數成為衡量基金經理表現的指標,主動型基金希望跑贏指數,被動型基金則需緊盯指數成分股及其權重的變化。

此前三次入摩失敗,主因是外資投入A股仍面對三座大山,較前期問題在於准入限制。QFII及RQFII均需申請額度,使基金經理無法隨心所欲地買A股,隨着滬港通及深港通成功實行,准入限制原則上解決。另一憂慮是中證監對與A股指數掛鈎的產品,包括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依然保留預審權。

納入因子有望逐漸調高

中證監與MSCI達成了共識:中證監允許放寬部分預審權,並考慮擴大滬港通及深港通的每日額度,及考慮放寬QFII每月贖回金額20%的限制。MSCI則表示,若A股市場進一步與國際標準接軌,納入因子可望由現時5%的水平漸漸調高。

吸引優質企業內地上市

根據以往經驗,相關股市在入摩後的6至12個月內錄得約20至25%的升幅。當然,每個市場有其獨特性,不應把數據簡單地作類比。納入MSCI的重要性在於藉着外資的參與,改變內地以散戶短炒為主的投資者結構,使A股市場發展更成熟,並改善企業管治,希望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在內地上市。入摩所帶來的正面影響,相信會是實質而長遠。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莊太量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新亞書院輔導長及南京大學兼任教授,2000至2005年於全球理論計量經濟學排名37,著有4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以及中港報章。莊教授現為標準工時委員會、交通諮詢委員會、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

作者: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