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劣股充斥 改革徒勞

借殼上市在監管機構眼中,一般被認為是繞過上市基本要求及審批程序的「走後門」上市行為,因此一直設嚴格關卡予以阻撓。

上市企業控股權的更易,從來都是市場交易活動中的一項常見商業行為,如何界定是借殼上市,抑或是能者居之的股權更易行為,縱然上市規則與收購合併守則都定下不同規範,例如轉換控股權後兩年內注入或收購重大資產,便屬逆向收購,被視作走後門借殼上市的一種行為,因而必須按規則視作新股重新申請上市等來加以註釋和規範。

嚴打借殼 企業難求變

經營有道、公司業務發展蓬勃、大小股東人人受惠的上市企業,肯定不會成為賣殼主角。考慮賣殼的上市企業肯定大多是業務發展欠理想,賺錢能力與前景有限,股價毫無表現,大小股東無利可圖,甚至難以套現,這類上市企業,若讓有能力與實力的新股東加入,注入更具賺錢能力的業務,對小股東、市場,不是都是件好事嗎?為何要刻意加以攔截?

監管單位要設下重重關卡來攔截借殼上市行為,主要由於不願見有企業繞過公司上市審批程序,從後門上市。惟阻攔的結果會令市場變成怎樣?看市場多年來積累多少業績連年虧損,連年沒有派息,價格長期低殘,交投稀疏,甚或乏人問津,股東套現無從的股份,便不難意會到,這類股份的充斥對於港股市場的「市容」無疑是個缺陷,甚至讓港股市場被內地監管單位戲謔為充斥「老千股」的惡名。

無退市機制 問題惡化

該類股份一直充斥而無法清理,最基本一個因素是,本地市場從來沒有如內地市場般設有「退市機制」,對於業績長期處虧損的上市企業一直容忍,任由其存在;反之,內地市場訂定機制,規定業績連續三年出現虧蝕的企業必須退市,改在場外進行交易。

內地現時甚受注目的「新三板」,其前身的「舊三板」,便是該類退市股份過去的棲身之所,本地市場既乏退市機制,又不容許有實力者藉注入具前景的業務,取得控股權繼續經營,結果市場充斥該類股份,甚至蒙上「老千股」橫行的污名。

港交所(00388)剛發表設立新板及改革主板、創業板等建議諮詢文件,有關改革的結果,倡言最終會把原來的主板,定位為所謂「優質板塊」,這樣定位會否讓市場產生其他板塊上市企業便屬非優質的感覺,惹來批評,暫不討論。

單純以目前主板市場充斥眾多連年虧損、股價低殘、部分市值更低至僅二、三億元的上市企業,而無加以合適處理,則主板縱使經過改革,提高上市市值門檻要求,到時是否能名副其實,稱得上是「優質板塊」,便有待市場來評定。

免責聲明: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許照中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40餘年,曾任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及政府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等職務,現時亦是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

作者: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