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退出氣候協定 中歐企業先得利

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宣布退出《巴黎協定》激起千重浪,頓成全球公敵。無疑,隨着頭號強國的退出,綠色經濟勢必受挫,但中歐等主要經濟體如何把損害減至最低,以及貿易及新能源產業政策又如何相應調整,則更受市場關注。

《巴黎協定》是一五年底在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協定,全球一百八十五個國家放下成見,承諾確保二一○○年前全球氣溫升幅低過攝氏二度,期望能遏止全球暖化趨勢。對於這份得來不易的協議,代表傳統能源及製造業勢力的特朗普卻不買帳,橫加指摘乃騙局一場。特朗普的舉措,除了體現美國戰略收縮外,主要還是為了討好自己的藍領選民,同時鋪路重新分配財政支出,方便隨時削減對新能源產業的補貼。

其實,對於氣候變暖及其嚴重後果各國早有共識,而各方亦乘勢大力開拓新能源產業,技術發展更是一日千里。美國目前太陽能發電成本約每千瓦小時僅四點六至六點一美仙,風電約三點二至六點二美仙,已普遍低於天然氣和煤炭平均六美仙的發電成本;美國新能源發電已佔了總體發電量的一成。美國加州近年得益於新能源產業的興起,經濟發展蓬勃,在減少碳排放上不但符合要求,更預期會提前達標。可見,發展經濟與環保並不相悖,反而相得益彰。

另方面,《巴黎協定》大大促進了金融業發展。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大行其道,成為投資熱點,為香港帶來大量商機。據統計,一五年底至去年九月期間,內地已成為綠色債券的最大發行國,規模高達一百九十億美元。此外,協議訂立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容許各國繼續買賣排放權以落實整體減排目標,亦令各方磨拳擦掌,大力發展碳排放交易這門大生意,中國統一碳交易市場已計劃年內啟動,走在前端的德國亦願出錢出力助中國一臂之力。

對於美國退出協定,特朗普雖沒有把門關死,並稱願意重新談判,但德法意隨即拒絕重新談判的要求,揚言將檢討對美國相關產品關稅,貿易摩擦恐隨時加劇。此時此刻,中歐卻互送秋波,促使雙方強化貿易合作,尤其是擴大新能源產業的開拓。

事實上,中歐經濟合作日趨緊密,《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在美國退出後似無以為繼,但關乎全人類福祉的氣候協議與旨在圍堵中國的TPP難以相提並論。倘若中國應對得當,在產業政策及貿易政策上加以優化,則綠色產業版圖隨時改寫並再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