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懶人基金 一石多鳥?

有意見指出,強積金是香港面對的三座大山之一。強積金制度實施至今逾16年,的確存在不少問題,當中行政收費過高、用作對沖長期服務金和遣散費的安排最為人詬病。剛於上月開始的強積金預設投資策略,可望為進一步降低基金行政費踏出重要一步。

作為香港退休保障其中一根支柱的強積金,自二○○○年起實行,屬於強制性、由私人機構管理的界定供款(Defined Contribution)制度。實施多年來一直引起爭議,最突出的問題是,基金由私營金融機構營運,行政管理費收費高昂,蠶食打工仔退休保障。

積金局數據顯示,反映強積金收費的平均基金開支比率,○七年為2.1%,雖然僱員不用直接支付行政費,但在長期的複利效應下,會大幅影響退休時的累積權益。假設基金每年回報為5%、每年開支為2%,供款30年後,扣除管理費後的強積金結餘會減少30%。

當局於一二年推出半自由行,容許打工仔每年一次將僱員供款結餘,轉移至自選的強積金計劃,希望加強業界競爭。現時積金平均收費雖已降至1.56%,但仍較其他實施界定供款制度的經濟體為高。

解決收費高選擇難

另一個強積金制度的問題,是不少僱員對供款於哪一種基金有選擇困難症。香港人工作繁忙,面對現時五花八門、超過400種的強積金基金,大部分市民未必有足夠專業知識,在衡量風險、回報及收費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基金。然而,強積金最終的回報或虧損,每位打工仔就要照單全收。

一些市民亦輕視強積金投資選擇,積金局指截至今年一月,全港930萬個強積金帳戶中,逾61萬個是從未作出投資指示,涉及約82億元供款。

俗稱「懶人基金」的強積金預設投資策略已於上月起實施,有望成為優化制度的重要一步,解決強積金收費高、選擇難的問題。

整體管理費望下調

預設投資策略首次設定基金收費上限為0.95%,遠較市場上平均的1.56%為低。即使市民未必將供款投入懶人基金,但預設投資策略相信能帶來鯰魚效應,令整體管理費有下調的壓力。

金融學研究指,不少經濟體的投資者都有本土偏好(Home Bias),即投資者傾向投資於其本土市場,主因是自身處於的市場較熟悉。現時香港股市市值約為美股市值的12%,然而有近40%的強積金資產投資在香港股票,投資於美國、歐洲及日本等環球股市的強積金資產,合共只佔約20%,反映市民的本土偏好。

有助平衡風險回報

港股的大盤股集中於金融行業,故波幅一向比環球股市為高。預設投資策略分散投資於環球股市及環球債券,當僱員到達50歲,投放於股市的資產比例會循序漸進地由60%降至20%,隨着打工仔年齡而自動降低風險,不失為一個平衡風險回報的長線投資選擇,加上收費較低,是個有吸引力的懶人包。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莊太量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新亞書院輔導長及南京大學兼任教授,2000至2005年於全球理論計量經濟學排名37,著有4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以及中港報章。莊教授現為標準工時委員會、交通諮詢委員會、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

作者: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