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於五月中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有二十八國的政府首腦決定參與。政商巨頭雲集,為的是凝聚共識、推動下一階段戰略合作,而作為國家一分子的香港,豈能錯過當中機遇。
三年前由中央領導人提出的「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中國通過牽頭投資,與沿線各國共同建設運輸大通道,構建互聯互通網絡,期望在資金、工業化、基建和資源能源等方面優勢互補,改善貿易物流,提速工業化,從而達至各國互利共贏。
「一帶一路」規模龐大,沿線覆蓋多達六十多個國家二百多個城市,當中不少更是政局動盪,難免有聲音質疑是否可行,而執行過程之中,不少項目亦引發當地環保及勞工等問題。然而,在各方協調下,「一帶一路」進展總體順利,貿易投資亦見大幅增長,不少標誌性的公路及能源項目相繼落成。
官方數據顯示,三年間中國投資逾五百億美元,在沿線國家正建設五十多個合作區。今年首季,內地對沿線國家貿易總額增二成六,明顯高於其他地區。中信里昂指出,自提出「一帶一路」概念以來,海外新增基建相關訂單大增至二千四百億美元,其中五成二是來自沿線地區;瑞信則估計,中國未來五年相關投資或高逾五千億美元。
投資額如斯驚人,觸覺敏銳的港商怎會視而不見,但無奈擔當要角的基建、能源等行業均非香港所長,亦缺乏中亞地區流行的俄羅斯語及在中東北非通行的阿拉伯語專才,港商想要分一杯羹絕非易事,而未來中歐鐵路運輸便利化,香港轉口貿易流失是可預見的。
無疑,「一帶一路」商機龐大,港府豪言可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在諮詢、會計、仲裁等專業服務一展所長;而財金界亦憧憬擴大人民幣離岸中心優勢,幫助企業發債融資,以及推動本港成為「企業財資中心」;證監會亦罕有發聲明為「一帶一路」基建公司來港上市開綠燈。可是,要招攬大生意卻不能光喊口號而成事,更需要的是實際行動,透過縝密規劃,政府提供相關政策便利,攜手港企爭取金融商機。
其實,隨着「一帶一路」的推進,各方已認識到此乃長期國策,決非為解決產能過剩的權宜之計,加上早前中央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對香港可說是機遇挑戰並存,但問題是港人能否抓緊機遇,發揮企業家精神拓展生存空間。倘若內耗不斷,則香港勢必進一步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