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港美零售的出路

之前提到本地零售市場面對大調整,主要是受內地個人遊人數下跌、香港物價較高和網購影響,那其他不受內地遊客左右和物價較具吸引力的市場,情況是否好些呢?

上月我去紐約走了一趟,著名的第五大道的商舖也有點像香港的情況,空置率正增加,美國零售業受網購衝擊更大,不少百貨店都尋求突破口。

美百貨或拆細商舖

有世界零售窗口之稱的紐約第五大道,是美國零售界的地標和零售生意的寒暑表,幾乎所有品牌都希望在此開設旗艦店,闖出名堂。上海金飾龍頭老鳳祥數年前也曾在此開設零售店,經營了一段時間。惟如今,沿第五大道由第8街至32街都有很多空置店舖,這是以往少見的,就是由帝國大廈的33街至Trump Tower的57街,都一樣有不少正招租的空置店舖。

此外,繼美國百貨業龍頭梅西百貨(Macy's)宣布關閉超過60家店後,另一百貨公司J.C. Penney上月底也宣布,未來數月會關閉約140家門市,約6,000名員工被提前退休,冀藉此減少開支,提高盈利。

這些都是現今網購時代的衝擊,可預見傳統或大型百貨店未來會陸續出現調整、尋求對策去適應全新的購物模式。

美國因地方大,一般消費者不會經常出外購物,網購自然吸引消費者改變購物模式;在香港,則是市場規模細,限制產品的多元性,無疆界的網購提供更多選擇。

兩地零售業要如何應對尋求突破口呢?基本上是相似的,誠如我之前所言,零售門市將出現重組,並逐步演變為存貨較少、經營成本較低的實體店,營業額亦會由門市轉移到網上成交。

美國傳統的大型百貨商店則會出現「拆細」,即大商店改變為出售專門商品的實體店,例如獨立的電器或化妝品實體店。惟這種專門店在租金高昂的香港出現較早,今後的零售市場可能需更多變化。

港更靠盛事谷銷情

香港地方細,商店區和住宅區基本上混合在一起,購物對大多數市民而言只不過是「落街買東西」般方便。要提高市民,甚至遊客的購物興致,就要從購物氣氛、創造購物機會和環境出發。

以每年秋季舉行的美酒佳餚節為例,活動雖僅幾天,但期間各類與美酒和美食相關的商品,銷售卻是同時上升。故將來的零售業將無可避免與盛事活動掛鈎。

特色建築可變熱點

另一種就是與傳統文化結合的旅遊消費,如港產片經常取景的九龍果欄,已不只是水果批發市場,而是在批發市場收工後,由零售商接手,成為受市民歡迎的水果市場,每逢節日,前往購水果的市民絡繹不絕。

九龍果欄有近百年歷史,不少商舖都是具特色的建築物,若加以維修保育,再結合旅遊、零售,甚至美食來推廣,會否成為香港的一個特色旅遊購物點呢?

梁日昌

香港鞋業總會會長,來自做鞋世家,朝工業化生產和自創品牌進軍零售業。近年將生產逐步轉移到非洲埃塞俄比亞,故又有「非洲鞋王」之稱。

作者:梁日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