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儲虛耗保人幣 管理預期要加強

「人無貶基」乃是去年內地熱門潮語。所諷刺的是,中央不斷強調人民幣並無貶值的基礎,卻慘被市場不斷掌摑,匯價一貶再貶,連累外匯儲備持續縮水,保匯還是保外儲爭議不絕,中國當局管理匯價預期更成重中之重。

日前,中國公布十二月外儲環比下降四百一十億美元,連續第六個月縮水,單月降幅雖較上月收窄,但整體規模卻降至一一年三月以來最低,險守三萬億美元水平。外匯局亦不諱言,穩定匯率是中國外儲縮水的主因。

眾所周知,巨額外儲可為中國經濟增長保駕護航,進可攻退可守。過往不少外國對沖基金,眼見內地大印銀紙而銀行壞帳水平卻大幅飆升,遂企圖運用群狼戰術狙擊人民幣圖利,均無功而退,不少更慘蝕收場。當中原因,中國靠的還是龐大外儲銀彈守護!

然而,最堅強的堡壘往往亦是由內部攻破的。在市場已經形成了貶值預期下,資本外流、居民換匯卻成為消耗外儲的主要來源,不禁令人擔心人民幣在內外夾攻下,還能支撐多久?而人民幣一旦大幅貶值,所造成的連鎖效應更是難以想像,不但窒礙經濟轉型,更會隨時引爆資產泡沫。

有分析指,中國外儲水平甚為充足。若參照國基會(IMF)制訂的框架準則,按滿足償還三成短期外債、滿足三個月入口需求等指標來看,中國外儲對防範貨幣危機可說是綽綽有餘。不過,在美元強勢下,各方已形成人民幣跌跌不休的預期,外貿企業手持美元,結匯寧願再等一會,居民蜂擁換入美元,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人行的代價便是不斷縮水的外儲,趨勢一旦形成,縱使再多的外儲亦恐難以長期死撐。

當然,坊間亦有主張中國放棄干預入民幣,讓市場自己在供求關係中找尋合理水平,即可立竿見影保住外儲,但此舉無疑打開匯市大門,在當前環境下後果難料。當局迫於形勢下,惟有採取包括嚴限個人購匯用作海外買股買樓等資本投資,以及計劃強制企業結匯等措施來限制資本流出。而在離岸市場,則採取抽緊流動性來提高做淡人民幣的成本。這些舉措雖可減緩消耗外儲,但對企業外闖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卻諸多不利。

事實上,保人幣與保外儲互為牽引,打破人民幣貶值預期甚為關鍵,可借力打力一石二鳥。不過,管理預期絕非易事,當中牽涉到市場情緒、風險偏好等因素,同時亦受聯儲局加息干擾,人行面對的挑戰也將愈來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