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共用工作間 年搵過千萬

共用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在全球各大商業城市遍地開花,近年在港發展更如雨後春筍,且各具特色和文化,迎合不同創業人士和自由工作者的需要。其中,兩名香港女創業家不約而同在一四年開設共用工作空間,為香港創業生態出一分力。而在香港經營共用工作空間,錢途無限,年收入隨時超過千萬元。

Garage Society:開拓海外市場

香港土生土長的叢曉日(Elaine)在一四年成立共用工作空間Garage Society,現已進駐中環、上環、西營盤、泰國布吉,前兩間一年生意額共逾2,000萬元,初創公司用戶逾百個。

棄投行 從零學創業

「大學畢業後我做過五年投資銀行工作,真心講這是一個好興旺、可以賺好多錢的行業。但對我而言,自己落手落腳做生意,由冇到有的建立過程,我的滿足感更大。而如果做生意,香港的地產業應是一個較長時間相對穩定的行業,於是在機緣巧合下開始接觸和學習共用工作空間概念。」她憶述。

到一四年,因看好行業前景,Elaine透過引入投資者和借錢,投入數以百萬元計的金錢成立Garage Society,以「車庫」的品牌,向那些在初創時期,把車房當辦公室而成功發展事業的公司致敬。

成立迄今,她投放了大量的時間和心力解決客戶的痛點:「一六年是我最勤力的一年,差不多每天都在工作,甚至大年初一都冇假放,整年冇去過旅行。」

租戶可帶寵物上班

Garage Society一六年進駐西營盤和泰國布吉,連同原先位於中環和上環的共用工作空間,總計面積達26,000方呎:「中環的工作間選址甲級寫字樓,交通方便,裝修上亦花過心思,既舒服又專業。西營盤的工作間就設有素菜館和推行寵物友好政策,讓用戶可帶同寵物一起工作。我們的租金收費也較靈活,少至一日幾百元,到過萬元的月租獨立辦公室都有,照顧不同用戶的需要。」除提供硬件設施外,他們亦有軟件支援,包括協助企業招聘、設實習生計劃、教育平台定期舉行課程和研討會,及一些讓大家放鬆和聚首一堂的活動,如遊船河、睇戲等。

她稱,香港有好的創業環境,但創業文化卻未夠:「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大量人才和金錢,但我們仍太依賴金融、地產等兩、三個傳統大行業,10個有8個大學生仍以商科為首選。我們希望透過為大學生找多些初創企業實習的機會,擴闊他們的視野。」

Missolink:3個月收支平衡

同樣是一四年成立的共用工作空間Missolink,其聯合創辦人李鈞如(Queenie)是80後香港人,工作八年後毅然與幾位拍檔合資超過100萬元成立Missolink:「我是一個坐唔定的人,喜歡挑戰,想一手一腳建立一些東西出來。數年前我看到很多創業的年輕人,不約而同面對租金昂貴的問題,如果大家可以共享工作空間,分擔成本,這可以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法。的確,短短三年間,香港的共用工作空間數目增長達三倍。」

設通行證 日租80元

Missolink面積逾3,500方呎,一四年開業三個月後已達到收支平衡,但是暫時仍未翻本,畢竟要在營運和幫助創業者間找平衡,收費不能太高。現時,這裏容納了約30間初創公司,租金由十日通行證的800元(即低至一日80元租)、至一個月1萬元不等,視乎用戶想租工作枱抑或獨立辦公室。

Queenie稱:「每個共用工作空間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色、文化,我們偏向多元化的產業,除了資訊科技的人才,亦有從事設計、攝影、3D打印、市場推廣的創業者在這裏『落腳』。此外,這裏用戶的關係較緊密,大家會一齊外出食飯、行山、釣魚,慢慢會由交換名片的純商務關係,變成朋友關係。」

用戶多元 人情味濃

Missolink會定期舉辦聯誼活動,例如逢周二有湯水聚會、有時周五會有啤酒歡樂時光,建立起具濃厚人情味和凝聚力的創業社群。此外,他們不時舉辦創業講座,讓用戶受益。

Queenie認為,共用工作空間為用戶提供的不只是辦公室,而是對他們的支援、協助、配套等,創業氣氛與共用工作空間密不可分。

她續稱:「近年香港創業氣氛愈見濃厚,90後以至千禧後普遍的家庭負擔較少,有更多條件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我相信,堅持和意志是創業成功要素之一,因創業過程中一定有好多位想喊、想放棄,創業者要非常堅定向着目標進發,才有機會把概念最終實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