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企債轉股紓困 慎防併發症衝擊

近年中國經濟飽受高債務纏擾,隨着美國加息預期升溫,資產價格隨時急劇調整,企業降槓桿更形迫切,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避免企業破產潮確是費煞思量。日前出台的債轉股方案,能否藥到病除或是引發併發症,無疑是市場關注焦點。

早前,建行宣布與雲南錫業集團簽訂總額近五十億元人民幣的債轉股投資協議,又與武鋼集團共同設立武漢武鋼轉型發展基金,基金規模一百二十億元,二期轉型發展基金二百四十億元募集到位後,預計可助武鋼集團降低槓桿率十個百分點。從交易公布時間緊湊上看,建行的交易明顯為債轉股方案鳴鑼開路,期望起到一呼百應之效。

事實上,內地債務問題引起全球市場關注。國際清算銀行估計,截至今年三月底,包括政府債務在內的中國未償信貸總額為二十七萬億美元,相當於GDP的兩倍半,而中國在○八年底時,該比率只是不足一倍半,債務增長之快可說是舉世矚目。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六月時估計,中國企業高達萬三億美元債務沒有足夠營收來償還利息。

企業作為經濟的細胞,其活力決定了整體經濟的健康程度,企業負債纍纍,大多數收入用作還債,哪來的資金進行再投資及研發,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遲早會被市場淘汰。而銀行壞帳收不回來,亦只能收縮信貸自保,令到有能力有活力的企業不能做大做強。另外,銀行飽受壞帳困擾,時常被國際大炒家利用,成為唱淡人民幣的藉口,引發資本外流,令問題更形複雜。

當前企業舉債已難以為繼,債轉股不失為一條解救之道,處理得當可收一箭雙雕之效,過往內地類似處理亦有「績」可循,九十年代銀行迹近被呆壞帳拖垮,財政部當時成立四大資產管理機構買入壞帳,換來銀行重生壯大。而受惠通脹及經濟高速增長,企業的抵押品價值大增,更令壞帳銀行成為生財工具,可說大獲成功。

如今,宏觀環境已然生變,高通脹高增長不再。另一方面銀行取態及決心甚為關鍵,換股價格過低則難免要作出撇帳,換股價格過高則令到資產錯配,間接令經濟結構更為扭曲;更甚的是,債轉股被企業當成甩難的逃生門,把債務變成免費午餐。

無疑,政策成功與否重在執行力,既要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又要提防依靠信貸輸血存活的殭屍企業改頭換面吸取資本。債轉股本意不錯,但仍須各方嚴格把關,才能彰顯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