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論點提及,香港式的金融科技發展必須與外地模式有所不同。基於香港法例與監管模式,香港理應盡享香港本身優勢:簡單稅制、開放式的勞動力市場令香港作為營商的區域總部、天然海港、先進機場給運輸業提供了先天優勢。
以上的傳統行業帶來了金融服務的需求,再加上配合內地經濟發展,得以靠提供貸款、融資、保險、貿易信貸、擔保等服務令「紐、倫、港」成為傳統金融業界的齊名統稱。
但是,世界發展日新月異,廿多年前歐盟統一貨幣給歐洲帶來貿易流動性,加上WTO(世界貿易組織)等因素,令英、歐、美、日之貿易流通大大增加,倫敦也成了跨國貨幣結算的世界中心。美國作為高階工業機構成立與集資地,有紐約作為股票市場中心,芝加哥為期貨市場等等。
林林總總的市場,如對沖、保險、掉期等是為了提供實體經濟內之各行各業不同的專案。如美國牧牛業會利用牛的遠期合約作為對沖工具,減少牛隻價格波動對牧牛業的衝擊。能源與電力公司也會用天氣指數衍生工具來對沖對於能源需求的波動。
金融創新提供了眾多的場外交易與不同類別的金融工具,金融科技亦因而得到了發展環境。
香港的金融優勢,包括來自股市的集資規模,和高效率的資產流動,尤其是過去二十年,內地企業來港上市集資,令香港作為內地市場與全球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窗口。但在其他資本市場,如債、匯、信貸和其衍生工具,香港未見突破。
香港近年提倡再工業化正可為金融創新帶來新需求。過去醫藥業,如上市醫藥企業,都是高風險高潛在回報行業。理由極簡單,因為每研發一種藥都是高投資的項目,但並非每個研發都會帶來成功產品。亦因如此,新藥物專利權亦變成極度珍貴,價格亦定得極高來保障利潤。
筆者認為,香港何不在這方面創新成立新領域?如項目眾籌,如果眾籌目的就是治療N位病人,那麼藥廠可外判研發項目,減低支出、投資帶來的波動,對其利潤和股價亦帶來穩定性。減低了醫療利於保險業,那利用區塊鏈與眾籌平台的結合,保險公司可以與有參與各醫藥眾籌項目的人提供折扣。
眾籌項目到了某份額,可能需要大量資金保證支援,私募或信託基金正正可以為二、三階段研發作資產整合和證券化,但因為擁有區塊鏈,眾籌初步的受益者仍然可以受惠,無損初衷。銀行業也可為這些基金、證券商提供擔保、貸款或研發其他風險對沖產品。
以上情節其實已包括眾籌、行動支付(支付眾籌項目)、區塊鏈(追蹤/智能合約)、機械投顧(私募/信託基金)、大數據/人工智能(計算眾籌項目價值與保險公司回贈)等等。
聽起來是一種變天的改動,但是當一個冰桶挑戰可無條件為一種病製造2,500萬元的經濟效益,這種助人助己令金融科技幫助實體經濟的挑戰真的會難到香港人嗎?
香港電腦學會金融科技專題組副主席 ,GARP金融風險管理師及澳洲註冊管理會計師,擁有超過18年的金融和資訊科技工作經驗,致力為不同行業提供專業分析、報告及解決方案。現於中資銀行任職管治部管理層,負責地區市場風險科技、報表、分析和開發「在險價值」和盈虧模擬的系統整合。
作者:韋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