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低迷何時了 航企倒下手尾長

海運業近期迎來難得的「小陽春」,部分航線貨櫃運費大幅加價五成。然而,「小陽春」的背後卻是以巨企倒閉、全球供應鏈大亂作為代價,對環球航運業來說更是得不償失,付貨人經此一役,勢必透過運輸途徑多元化來加強風險管理,對積弱已久的航運業帶來新一輪衝擊。

上月底全球第七大、南韓第一大海運公司突申破產保護令,此乃全球航運業有史以來最大的破產案。游走全球的所屬船舶頓成無主孤魂,近百艘船舶被困在全球五十一個港口,涉及二十六個國家。

南韓海運巨人倒下,不但欠下港口、船企以至貨運代理大額債項,更連累貨主飽食驚風散,擔心港口會扣押船舶和貨物抵債。而當今經濟又是一環扣一環,影響所及又豈只貨主?火燒連環船以致工廠停工、批發零售商貨源斷供亦可預見!

其實,這宗悲劇的爆發並非無迹可尋。航運業長年困頓,主要是由於全球化已到了樽頸,歐美日經濟停滯不前及內部分配不公,保護主義興起,以致近年的世貿談判毫無寸進,貿戰烽煙四起。而近期美國大選,總統候選人常口沒遮攔,動輒威脅開徵入口重稅,以保障國內就業機會,雖則這是常見的競選手法,但貿易自由化受到百般阻撓卻是不爭的事實。

雪上加霜的是,早年航運集團押注中國以至區內消費品貿易會大幅增長,眼見中國大興土木,對大宗商品需求殷切,遂紛紛投下巨資造船。然而,隨着大宗商品狂潮告終,內地經濟持續走下坡,昔日新增運力頓成為一眾航運巨頭的夢魘,大大地延長了行業痛苦期。事實上,反映乾散貨運費的波羅的海指數低位徘徊,航運公司股價低迷,無不預示着航運業前景的黯淡。

事實上,航企早已着手消除運力過剩,紛紛組成聯盟爭生意,更不惜壯士斷臂,撻訂取消新船訂單,並提早拆卸舊船,亦透過同業合併以減低成本。去年底宣布改組的內地兩大航運集團,早前就表示已通過航線優化節省了十四億元人民幣。可惜的是,韓企還是捱不過海運寒冬而要宣告破產。

表面上看,巨企倒下可令行業少了一個競爭對手。然而,其所屬船舶終歸會重投市場,運力過剩問題依然未解決,事件亦已對同業造成巨大損失,債項清理需時,隨時會拖冧一大批下游企業,打擊面既深且廣,成為經濟復甦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