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問題在香港永遠是充滿爭議的話題,樓價的高低、房屋供應的多少、房屋居住環境的大小、年輕人的房屋負擔能力等等,都是惹人熱議的房屋議題。
「成功須父幹」是現在一個很流行的說法,在最近多個樓盤的銷售過程中,有不少的受訪買家表示,購買房屋是贈給子女,凸顯了現時房屋市場的改變,有一些數據顯示,現時的房屋買方有一半以上是為兒女購買的。這種由父輩資助的買樓例子,在其他國家或地區也很常見,中國內地已經有「啃老族」的說法,也是說由父母資助買樓的情況,此現象非香港獨有。
這個現象的產生有很多原因,上一輩(主要是五十或是六十後)他們出生於二次大戰後,他們成長在經濟急劇增長的年代,他們在經濟增長的年代工作和累積財富。縱使經歷過多次金融風暴的衝擊,但資產價格還是穩定上升,特別是樓價,從二戰後的經驗來看,樓價即使有波動,但下跌後又會上升,而且樓價是愈來愈高,所以這些五、六十後的投資者,對房屋投資很有偏好,皆因對他們而言,房屋投資比股票優勝,他們認為樓價「跌極有個譜」。
而且這批五、六十後的父母輩,他們擁有的房屋很多已經付清房貸,可以通過對自住房屋重新按揭來套現,為子女繳付購屋的首期,有的又或是有相當財富,所以出現了父母為子女購房的現象。這些父母對子女關愛,擔心子女負擔不了房屋的首期,也有些父母希望藉為子女購房,好使子女可以為自己將來有更多承擔,為了繳付房貸而不能過度花費,父母替子女購買房屋以免將來子女當無殼蝸牛,長期亦可為子女當儲蓄之用。
除了家庭的原因之外,在全球持續量寬的年代,貨幣的購買能力一再被削弱,購買資產來對抗通脹變成極為切身的考慮,也造成對購置房屋的偏好。
不要小看這個考慮,因為房屋是一個重要的資產投資,這些手上有餘閒資金的投資者,有一些會傾向購買房屋;反之有資產在手的人士,不會隨意沽售房屋,造成市場的購買力居高不下。
這些購買行為在理性分析上有其原因,但非理性的羊群心理也是一個因素。在發展商的角度看,要維持市場的熾熱,發展商的定價策略更會靈活,因為只要市場需求高企,房屋銷售情況更可看好,樓價也可以維持在其樂於見到的水平。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院長,主要研究興趣為國際金融、金融市場及公司管治,在國際著名財務會議及期刊已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多本作品。
作者:蘇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