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港股國際化誰得益?

港股市場推動市場國際化廿多年,無疑是十分成功,我們在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之中,終於佔一席位。國際投資資金來了,國際投資者對於港股的信心增強了,可是我們享受着市場國際化的成果時,曾經為這個市場付出過的本地金融證券業卻不是被邊緣化,便是完全在市場消失,間接成為國際化下的犧牲品。

本地業者失生計

市場國際化原來的意義是吸引國際資金前來投資,為本地經濟創造發展機會,期望最終惠及百業,可是得來的結果卻是完全相反,不但眾多原本在市場經營的業者再也待不下去,很多從業員的飯碗都被打破了。即使是本地散戶,大部分也已經被五花八門的財技玩弄而再無法賺錢,因而都遠離了市場。

市場國際化看來只惠及政府庫房以及享有獨家專營權的港交所(00388),因為股票買賣印花稅以及交易徵費都多了,還有內地大小企業籌募了數以萬億元計的資金,以及為幾家大型國際投行帶來以百億元計的上市收益。

除此之外,本地社會各業便不見得有甚麼直接得益,不要說金融業內數以百計經紀行都已經被邊緣化,甚至被淘汰了,就是眾多本地銀行,目前便只剩下兩家仍由本地人士掌控,其他的不是賣了、連名字也更改了,便是已不再掌控在本地人士手上。

外資操控話語權

筆者最近在一個宴會上碰到一位在監管機構服務了多年的好友,他說他最近也有看到我所寫的有關國際化之下,本地金融市場及其業界所面對的遭遇的文章,他請我不用動氣,他說特區回歸雖已近廿年,但是特區政府奉行的管治模式到現在依然是脫離不了殖民政府的心態。

特區政府自回歸以來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說得好聽一點是市場自由競爭,說得不好聽的便是任由你們「打生打死」。國際化之下,市場對外高度開放,各方金融巨企坐收漁利,輕易霸佔了市場各主要份額,結果市場話語權全都交到了外人的手上。

我並不是反對市場國際化,但推動這個理念必須先令本地業界得以壯大,使他們不致受外來競爭衝擊,而失去生存空間。現在看來,歷屆特區官員不是仍沒有把本地商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便是一味貪功,還沒有把自己裝備好便盲目地開放,結果不但失去了市場的話語權,都由外來資金所操控,更加讓本地相關業者幾乎難以維持生計。

目前本地社會撕裂情況嚴重,除了受一些別具用心的政客挑動之外,社會上一直存在的民怨其實是遠因,嚴格而言,本地金融證券業存在的怨氣,其實也是十分的深。

(從港股市場A股化說到內地股市之二十五)

免責聲明: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許照中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40餘年,曾任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及政府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等職務,現時亦是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

作者: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