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五年財政預算案提出發展金融科技(Fintech),香港社會普遍在過去18個月內對Fintech有很大的討論。國際上,紐約、硅谷及倫敦都是金融科技中心,發展出不同類型的服務與產品。香港的競爭對手有新加坡、深圳、上海等,都想成為代表亞洲的金融科技中心。
那麼,是甚麼科技令到主要的基地擁有他們的地位呢?在美國,我們會聽到眾籌(Crowdfunding)很受歡迎。但近期,關於眾籌的問題亦逐漸浮現。P2P存貸也是一種很風行的產品,但內地有關此類產品的問題亦天天有報道。
那香港該怎樣發展Fintech呢?首先,我們應把焦點放到需求上。在外國,取用銀行服務是要收費的。在香港,只有某些銀行會對外幣提款收手續費,正常港元提存都是免費的。
在外國,當利息收入不足夠彌補收費,那麼消費者就需要另類的產品與服務,造成P2P存貸的誕生。而在香港,銀行的存款保障計劃,令消費者可以透過存款,達到零風險、純收入。那麼P2P存貸還有吸引力嗎?如果說利用高回報作利誘,那麼要多高才可彌補消費者要承擔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呢?
至於流動支付,香港有的是「先發劣勢」。香港是全球利用NFC作支付的先導,其科技的領導能力創造了一個在支付上的智能城市,然而,這已是十六年前的事。
當然,現在外國有信用卡NFC、手機NFC,近月也大力推廣到香港。但要注意,推動這些科技的,是協助該既有產品進入原有NFC服務的市場,並不是開拓新市場新服務。
所以,香港要發展金融科技,必須認清自身的能力和定位。長久以來,香港是貿易港口,是實體貨物之交易所。低稅制為香港提供了人才,貿易出入口的優勢。法制為香港提供了穩定、節流、高效率之便。集資、交易,亦在此直率的法律平台上凸顯優勢。
人口眾多,資金流被鎖,交易不便,絕對不是形容香港的詞彙,那麼,在外國行之有效的課案又怎樣為香港帶來優勢呢?
在法制上,可以令香港保持穩定,帶來更高效率的產品,都應該適合在香港發展。例如,近日無論政府、數碼港、科學園等都在大力推行的區塊鏈研究(Blockchain)和它衍生的「智能合約」,都是一個發展方向的好例子。
另外,可以為實體經濟帶來融資,低成本、高效能金融服務,或專門針對發展中國家需要的產品,都是可以配合「一帶一路」和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
在貨物交收、認證放款、法規科技等都是香港可以探討的。可是,香港需要全體專注在某幾個項目上,畢竟香港在發展金融科技方面的人才還是相當欠缺的。
香港電腦學會金融科技專題組副主席 ,GARP金融風險管理師及澳洲註冊管理會計師,擁有超過18年的金融和資訊科技工作經驗,致力為不同行業提供專業分析、報告及解決方案。現於中資銀行任職管治部管理層,負責地區市場風險科技、報表、分析和開發「在險價值」和盈虧模擬的系統整合。
作者:韋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