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向巨額股息徵稅

香港政務司司長近日談到政府用錢問題,稱並不認同基本法107條有關財政量入為出的要求。她稱,政府儲備豐厚,逾8,000億元,不明白為甚麼支出還要與經濟增長相適應。

我也不認同量入為出的論述。對政府而言,收入多少不是既定而改變不了的東西。政府要加稅減稅,有真正好的理由便可。一般而言,尤其香港低稅率下,稅收不會因加稅反而減少。八十年代供應側理論家Laffer講的因加得減情形罕見。

量入為出俗稱睇餸食飯,但若餸的成本大,效益小,為何不可減餸?相反,若餸的成本小,效益大,為何不可加餸?基於這個道理,我授課時向同學講解公共財政宜「量出量入」。

量即估量,要評估考量支出對社會效益;也要評估考量稅收對社會代價,稅收等同佔用私營部門原可使用的資源,是有機會成本。理想的財政支出在邊際效益和邊際成本相抵之時。

這些年來,香港財儲不斷增加。十年前,財儲僅3,008億元,一六/一七年財政年度開始時已升至8,600億元。過去十個財政年度,僅一年錄赤字,其餘九年均錄盈餘。我們確毋須不斷增加財儲,但也確不應行赤字預算,這不是說每一年都不能有赤字,只是說長期應保持平衡預算,如遇上經濟不景,稅收下降,財政出現赤字是正常,但連續多年錄高額盈餘,這則不太正常。

應付公共支出增加

筆者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最近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管治欠佳的地方,政府體制愈小愈佳。惟香港屬管治良佳地方,最佳的公共支出估計達GDP的39%,即現時支出的兩倍。其中公共醫療支出宜升至3.1%,教育支出宜升至5.2%;且兩者均宜隨人口老化進一步提升。大家對人口老化推高公共醫療支出不會感意外,但為何人口老化會推高教育支出?有解釋是人口愈老化,年輕人數目愈少,反而愈須加強教育,藉以推高勞動生產力。

若公共支出真的調升至GDP的39%,加稅將無可避免。由於香港貧富懸殊,大部分市民收入不多,無法多交稅,富人無可避免須接受比現時高得多的稅。很多人對超級富豪不滿,不純因他們賺錢多,而是因覺得制度對他們過於偏袒。如富人收以十億元計的股息竟完全不用付稅;15%的標準稅率等同偏幫富人等。

徵收比例慎重釐定

雖理論上,公司既已繳交利得稅,稅後股息倘再徵稅,會造成雙重徵稅,但巨額股息不用交分文的稅,予人不好觀感。為避免雙重賦稅,不妨考慮利得稅只向一半的利潤徵收,同時股息的一半須徵稅。

何濼生

香港大學經濟系學士、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攻政策研究。研究範圍包括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房屋、宏觀經濟、國際金融等。曾任職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經濟部及安大略省經濟局,回港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及嶺南大學先後任教,現為嶺南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

作者:何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