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研「專板」誘新經濟企上市

本港一四年因「合夥人」制度不開綠燈,將阿里巴巴上市讓予美國。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指,關注香港股市如何提升競爭力,會將如何吸引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放在很高位置,認為可考慮就專業投資者設相對較寬鬆的監管門檻,現未有時間表,但冀明年能凝聚更多市場意見。

陳家強指出,現時政府將股票市場發展策略放在優先位置,比人民幣國際化、互聯互通等還要高,認為有三大問題需要關注。首先,過去來港上市的多為內企,隨着內地資本市場愈來愈開放,香港能否保持競爭力?第二,香港作為海外公司的集資平台潛力未完全發揮,「需要更加努力」。第三,最近發現新問題,很多公司不一定透過公開市場集資,而是透過私募形式集資,這涉及新經濟公司的現象,香港應如何定位去回應市場新趨勢?

須考慮投資者保障

關於新經濟公司方面,他指,「現時香港上市是否多為舊經濟公司?新經濟元素是否不夠?估值、吸引力是否不夠高?如何逐步去解決這些問題?」他表示,「要不怕試,可以用開放的心態去討論,政府內部有討論過,而外界也有很多意見,如為專業、機構投資者設立一個較寬鬆的監管門檻,我認為是應該考慮的。當然這同時要考慮適當的投資者保障及有效監管,都要人(投資者)信你個市場!」

未必設「同股不同權」

他指出,目前未有明確計劃如何進行,是否要設一個新板,又或可能不用一個板,這些都可以研究。以往曾進行過專業板諮詢,當時市場不認同,故現時可能要作全面的分析,他自言不信有「神奇子彈」可以完全解決問題。

被問及新板研究,會否再考慮「同股不同權」?他沒有正面評論,只表示不會討論具體內容,而且許多新經濟公司未必只需要「同股不同權」。至於港交所(00388)及證監會正就創業板進行檢討,他指兩者不是重疊,預期創業板有其角色及其發展的特別性。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一直主催在港設第三板,冀以較寬鬆門檻吸引新經濟公司上市。李小加在最近的業績會指,正為研究新板充實更多構想。但證監會早前就指第三板有風險,在創業板檢討未有結論前,不宜開新板。陳家強就回應,不同人可以有不同意見,不是「一言堂」。

陳家強承認研究有關事宜複雜及有爭議性,相信不會很快就有結論,亦未定會以甚麼形式諮詢。

證券業協會主席繆英源同意應吸引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令投資者及發行人多一個渠道,但必須要清晰界定新經濟與創業板公司,不要令市場混淆不同板塊。他又同意新板可添加「同股不同權」的選項,但必須要作更詳細的風險披露,投資者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