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一帶一路解產能過剩

自二○○八年中國透過四萬億元人民幣刺激方案,各地方政府及企業大量提升投資,保持增長動力,但同時造成各個基礎環節(包括鋁材、鋼鐵及水泥等)產能過剩,當中以鋼鐵情況最為嚴重。產能過剩不但推低內地企業盈利水平及營運效率,更成為全球關注的經濟議題。

產量未受控惹回響

中央曾多次提出會積極改善及控制產能過剩,然而最近數字反映,中國的控制措施未能奏效,中國於六月份的鋼鐵產量逾1億噸,創下歷史新高,鋼鐵出口增長23%,為有數字以來第二高紀錄。

數字一出,立刻引來歐美各國極大回響,歐盟各國一向認為中國的產能過剩,最終會傾銷歐盟,不但拖低歐盟鋼鐵價格及企業盈利,更直接推高歐盟失業率,這種看法並不局限於歐盟,愈來愈多國家對中國產能過剩問題,採取積極應對措施。

年初至今,巴西、越南、美國、歐盟、馬來西亞、印度和澳洲均向中國提出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以保障本土經濟及就業。

中國面對多方壓力,仍大量提升鋼材產量及出口,必然加劇中國與各國的貿易摩擦。然而,各國對中國的指控並非完全合理,中國雖面對產能過剩,但其鋼鐵出口只佔全球十分之一,理論上不能影響全球鋼鐵價格,更遑論向全球製造大量傾銷。同時,全球商品價格普遍下降,除了是中國產量不斷上升,主要是因為全球經濟復甦緩慢,需求下降所導致。

途經國家可助吸納

無論事實如何,中國最終也要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正如筆者早前提出,與其補貼效率偏低的企業,不如補貼下崗工人,讓中小型企業結束生產及大型國企縮減規模,避免企業為保持就業而過度生產。此外,中國應積極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

自一三年提出「一帶一路」構思,至今實質建設仍相當有限,中國應加強與非洲及中亞國家的具體合作,「一帶一路」途經的國家高達六十個,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三分之一,對基建需求潛力甚大。

減貿易摩擦創雙贏

中國如能將部分產能輸往這些國家,一方面能分散過分集中的市場,同時亦能避免與歐美及亞洲等國家產生更多貿易摩擦,這樣對中國及全球均可帶來雙贏局面。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