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量寬沒出路 加強財策是正途

中國經過首季人民幣新增貸款飆升至天量後,四月份大縮水至五千五百多億元人民幣,間接承認「大水漫灌」的貨幣政策失誤,得不到應有效果之餘,更要承擔種種後遺症。事實上,錢只跑去炒樓和商品,流入實體經濟卻有限,助長了泡沫和金融體系風險,中國加強財政政策扶助特定行業才是正途。

內地新增貸款時高時低司空見慣,穩健貨幣政策向來只是空談。不過,日前官媒引述「權威人士」,指中國不應再倚賴寬鬆貨幣政策以支持經濟增長,是否能為未來方向定調還未敢斷言。然而,市場對減息和降準等一刀切動作不宜抱有太大期望,由PSL(抵押補充貸款)、MLF(中期借貸便利)和SLF(常備借貸便利)等工具取代,較全面放水將更合乎實際需求。

中國面對的是兩難局面,怕經濟下滑得太快,社會承受不了,不時需要開水喉救亡,但高槓桿亦伴隨高風險;中國式矛盾一直沒有化解,放水不利供給側改革,殭屍企業春風吹又生,供給側改革另方面卻影響就業;防通縮之餘,又要防滯脹;想農民工買樓協助去庫存,但樓價升得太快,反而出現「逆城鎮化」。現時的最大轉變是美元走弱和通脹回升,貨幣政策需要不斷調整,惟過大的變化只會招來惡果。

中國今年開局不順,股市大跌,人民幣貶值,群鱷狙擊,為防經濟崩圍,惟有用上「大水漫灌」一招,三月份經濟數據頓時小陽春,但同時一二線城市樓價和商品期貨脫離基本現實。四月收水,但經濟數據開始轉弱,人民幣重現貶勢,A股再次尋底,大鱷又蠢蠢欲動攻擊中國的債務危機。

中國早有○九年「四萬億」的教訓,「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周而復始的放完又收過程,在過去已屢見不鮮;信誓旦旦戒掉「寬鬆倚賴症」,但到經濟出現危險信號時,又忍受不了陣痛,按捺不住開閘,換來的是短暫亢奮,卻無改長期的沉淪。

中國刺激經濟往往不得其法,催谷股市導致現在進退兩難,樓市和商品價格「堅離地」,沒推動經濟反而帶來泡沫。現在是時候腳踏實地,做好結構轉型;L形經濟是需打持久戰,而非靠揠苗助長。歐洲和日本QE上癮,但日本至今仍未擺脫迷失二十年,中國有機會步其後塵,「保增長」和「防風險」難兩者兼得,只怕風向常變,弄至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