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口連續十一個月負增長,當中還包括涉及內地的虛假貿易數字,近日香港多管齊下打擊相關行為,在擠掉這些水分後,未來的出口數據相信更難看。
剛公布的四月份香港採購經理指數和三月份零售數字均印證經濟持續低迷,外資大行亦相繼調低香港的經濟和樓價預測。香港經濟跟隨中國沉淪是大勢所趨,但事實是香港比中國沉得更快,過度倚重內地令香港欠缺自我維生的能力。
當香港零售業和旅遊業叫苦連天的時候,業界第一時間想到的仍是提出開放更多城市個人遊及取消一簽一行。
回顧香港歷史,早期因中國門戶未開而成為航運及轉口貿易中心,後來趁中國發展工業而成為後勤基地,到內地人富裕起來則成為購物天堂,金融業更得天獨厚成為中國對外窗口。不過,隨着中國逐步國際化和市場化,香港的角色卻變成邊緣化,香港連國際金融中心亦跌出三甲。
香港最先衰落的是航運中心地位,近年內地的虛假貿易大行其道,據去年底的數據顯示,每十美元出口就有一美元可能是作假。香港出口與內地進口數字長時間有偏差,今年初人民幣貶值帶來嚴重資金外流,首兩個月兩地的數字出現巨大反差,內地從港進口按年大升近八成,凸顯「假貿易,真走資」。中國要堵截漏洞,香港亦不能坐視不理。
這些虛假數字,一出一入都牽動GDP表現,香港的出口亦靠此發水粉飾。政府最關心的早已非出口情況,因可將責任歸咎於外圍經濟轉差及需求呆滯,但能自決的同樣令人失望,旅遊、金融和地產等支柱行業相繼失守,新興產業一事無成。瑞銀將今年香港GDP增長調低至僅百分之○點八,高盛預測三年內樓價下跌兩成,野村更估明年將陷入通縮,此時此刻有點駭人聽聞,但政府不能不防患未然,做定最壞打算。
不信大行預測,亦可看看經濟數據。香港零售連跌十三個月,且不再限於珠寶和奢侈品,跌幅相當全面,雜項耐用消費品更跌達三成八之譜。四月份採購經理指數亦是去年八月以來最大惡化,新訂單錄得七個月來最大跌幅。企業面對經濟不景的應對措施不外乎減價、裁員、凍薪減薪,打工仔則減少消費,形成惡性循環。
今年首季不少內地資金透過香港繞過外匯管制出逃,證券、保險甚至貿易亦受惠,但香港經濟可能比表面更差,寒冬期更難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