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保監向內地居民赴香港購買保險作出風險提示。事實上,近年確有內地富商透過在港購保,以達到資產轉移及繞開外匯管制,中國不得不進行堵截,未來會否有更嚴厲的措施,主要視乎人民幣的走向,但煞有介事地提示香港購保風險,反而暴露出中國金融風險的脆弱,對於如何堵塞走資,仍未有一個根治的良方。
針對香港保險產品成為資金出逃的一個重大缺口,中國早前連番收緊政策,包括嚴格規定須親到香港辦理及封殺銀聯大額「碌卡」投保。利之當前,「政策」和「對策」總是分不開,最重要是在港投保早受法律保障,中保監只能從枝節入手限制,但「提示」隨時變「鼓勵」,當情況持續,可能買保險像買奶粉般設限了。
監管當局提示的「風險」,主要源自匯兌及法律兩方面,包括香港法律訴訟費用較高,及繁體字看不明白,也擔心投保人因而吃虧。無疑一些法則需要釐清,例如人壽保險和投資分紅類保險,是現行外匯管理政策尚未開放的項目。不過,兩地貨幣、法律和制度不同,自然存在差異性,情況就如買外國股票一樣,只要經紀解釋清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總括而言,這些所謂「風險」並不嚴重,香港保險市場已經相當成熟,相對而言,買香港或外國股票的風險肯定更高。已實施的中港基金互認與滬港通,以及籌備中的深港通,均可能成資金出逃門徑,中國金融要走市場化之路就不能過分小心眼。
香港保險產品較內地有更大競爭優勢,分紅比率較高,危疾覆蓋更廣,且不受債權人和政府徵稅影響,比其他金融產品更受富裕人士歡迎,除屬美元資產之外,亦屬「資產隔離」的選擇。
據統計,去年內地投保人的新造保單保費達三百多億元,佔比高達四分一,五年內增長達七倍,今年初人民幣一輪貶值後,相信此比例會更高;保險從業員的人數近年亦直線上升,已超過五萬人,若受到內地政策掣肘,肯定將對香港經濟雪上加霜。
中國開放保險服務屬於合法的「經常項目」下的資金正常流動,二十年來運作正常,皆因這些年來人民幣只升不貶,但情況自去年八月起了明顯變化,雖然人民幣的貶值壓力近期已減輕,但美元無疑相對穩定得多。亦因為資金出逃頓成敏感字眼,故此中保監突然出手管制,現時再加上「溫馨提示」,香港保險業變成樹大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