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金融海嘯重創跨國金融機構,也改變了各大銀行經營生態,在歐美相關規管日益嚴苛下,近幾年大行的業績每況愈下,股東矛頭更直指管理層,責難之聲要求易帥彼落此起!可是,若是簡單的換湯不換藥,又如何力挽狂瀾於既倒?
海嘯轉眼八年,環球經濟乍暖還寒,銀行業更是從未脫困,近日兩間本地上市跨國銀行,不約而同傳出物色新管理層人選,歐美大行換帥傳聞亦屢聞不鮮。
事實上,環球經濟不振,銀行無疑是舉步維艱,乏善足陳的業績,惹來基金股東不滿,要求問責逼宮,而股價更與業績同樣不濟,愈跌愈低,在此被動無奈之下,若然管理層的革新換代,可以為公司帶來新人事新作風,帶領公司徹底改革體制及業務,則不失為臨危的救命之舉。
不過,銀行管理層「換血」反被質疑是為輸錢的股東消一消氣,當形勢比人強,銀行誠惶誠恐,固然處處受制,面對經營環境的持續劣化,「神仙」也難救,績差易帥說到底可能就是換湯不換藥的「公關騷」,對解決當前困境,作用成疑。
銀行被視為百業之母,與環球經濟盛衰更是息息相關,自金融海嘯後,環球經濟進入低增長年代,銀行傳統放貸賺取息差的生意,已是今非昔比,面對資產質素轉壞,同時承受監管機構以防患未然為名,提出更高的資本要求,經營風險與回報,已是不成正比,在開源此路不通,也只能從節流着手,近年大型銀行紛紛去槓桿,把回報不理想的項目剝離,精簡為名,實際是想慳出個未來。
可惜,現實殘酷,世界經濟未見好轉,反而病入膏肓,貨幣政策從超低息走到負利率,銀行從長短息差交易圖利的如意算盤打不響,賺錢能力大打折扣。
其實,金融海嘯後,歐美對銀行監管走向鐘擺另一極端,面對沒完沒了的訴訟,政府三不五時開出天價罰單,受罰風險溢價高企,在經營上自然步步為營,少做少錯,結果加速了行業萎縮。跨國銀行中,近日德國金融龍頭股價跌穿海嘯時谷底,其他大型銀行也是同病相憐,股價一沉百踩,在投行愈唱愈淡下不斷沉淪。
監管機構雖被批評矯枉過正,但銀行業營運長期艱困,內部監控成本高企,生存空間也日益收窄,同時面對經濟逆風,可以想像,事已至此絕非簡單人事替換,就可化險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