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債務4年內恐超GDP三倍

近期中國債務問題再度惹起關注,瑞銀發表報告預期,中國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將於二○二○年前超過300%,按其他國家經驗,若信貸過分急速擴張,或導致資產價格急挫、債務違約,甚至是貨幣危機。究竟中國債務問題何時「爆煲」?瑞銀大中華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可留意四大「警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指,現時中國企業債務達1.3萬億美元(約10.14萬億港元),當中七分之一是來自利潤不足支付利息的企業負債。

同時,外電報道,三月及四月,七年期中國企業垃圾債與同年期政府債券的息差,擴大17個基點,速度是一四年十二月以來最快的兩個月。以實際數字計算,垃圾債券與政府債券的息差,已由今年一月十九日的352點子,擴闊至379點子,反映沽壓嚴重。

汪濤稱,金融海嘯後,內地政府及企業冀透過增加投資,抵禦外圍衝擊,希望經過一段時間,能為經濟帶來回報;不過,隨着內地企業盈利及現金流惡化,近年新增的信貸主要用於營運資金及支付債務利息的再融資,部分資金更投放至非生產性的房地產市場,工業生產的資產欠缺有效的投放,令資產回報率下降,金融業的開放更加速影子信貸急增。

或釀「債務緊縮陷阱」

惟汪濤指,現時九成五內地債務於內地融資,外債只佔很少,內地高存款基礎及不少企業由國家控股下,未必有人會「拔插蘇」,出現系統性問題可能要數年之久。儘管最終未必會以銀行危機或貨幣危機形式出現,但不代表問題不會透過其他形式顯現,包括資產價格下跌,令內銀可動用的流動性減少,最終引致「債務緊縮陷阱」(Debt Deflation Trap)。

所謂「債務緊縮」源於著名經濟學家Irving Fisher的理論,指市場相當多一部分投資依賴銀行寬鬆的信貸,表面上看是資產價格極度膨脹,實質是「過度負債」。在超過某個臨界點後,任意一個「意外衝擊」都可能導致資產價格暴跌,令到泡沫破滅。

瑞銀:4警號預示爆煲

內地債務問題「爆煲」有何徵兆?汪濤稱可留意四大「警號」,包括內銀貸存比率超過100%、企業毛利及資產回報持續惡化、影子銀行貸款相對傳統銀行貸款比例急增、資本持續淨流出。

他表示,現時內銀官方貸存比率為70%,即使該行將部分銀行非債務資產、資產負債表外的信貸計入,相關比率只近90%,但若貸存比率顯著地超過100%,意味即使盈利下降,內銀信貸急增,但同時銀行存款流失至非銀行市場,此舉將令銀行拆借的資金減少,被迫放慢信貸速度,最終或觸發市場信心崩圍或資產價格顯著下跌。

汪濤又說,企業毛利及資產回報進一步下跌,將令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惡化。若影子銀行貸款急增,將造成更多問題信貸,非政府所能控制。現時內地續有巨額經常帳盈餘及外匯儲備,但若資金繼續大規模流出,將令流動性收緊,觸發信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