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乍暖 失衡風險須防

中國「超級數據周」壓尾陣的多項數據維持強勢,「最壞時候已成過去」或「中國經濟軟着陸」的聲音此起彼落,但單憑一個月或一季的數據斷定中國經濟已見底仍言之尚早,何況靠人行放水、基建投資和樓市熾熱來催谷未免過於短視,財金官員勿被數據蔽眼而沾沾自喜,更重要的是為長線尋找可持續發展之路。

相對今年初伴隨人民幣貶值引起的風聲鶴唳,下半季的市場氣氛截然不同,同樣情況亦可放諸外匯和商品價格身上,可見金融市場的風向可以頃刻轉變。中國倚仗放水和基建成為刺激經濟的不二法門,亦往往立竿見影,但藥效一過,下一季便會打回原形,情況如歐美日的量寬政策,希望賺取時間來重建經濟結構。

農曆新年前後是顯著的分水嶺,美國加息步伐預期放緩,新興市場走資潮換來喘息空間,油國磋商凍產造就商品價格大幅反彈。中國在假後復工慌忙補充庫存,加上今個春節較去年早,去年同期的基數甚低,種種天時地利加速三月份數據格外亮麗。

數據一個接一個帶來驚喜,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重上盛衰線,生產物價指數廿六個月以來首度按月回升,出口升幅近兩成之譜。儘管最重要的GDP僅符預期,樂觀經濟師已紛紛力挺中國經濟迎來新拐點。

近期中央部門對「開門紅」均難掩喜色,尤其在接連遭評級機構調低展望後,更須奮力自強。各項經濟數據當中,首季人民幣新增貸款增兩成半,固定資產投資連續兩個月回升,房地產投資首季升逾百分之六,為「復甦」增添最大的助力。「灌水+基建」模式在過去已多番使用,首季還加上大城市「樓瘋」確非同小可。不過,這種催谷手法卻遭質疑,如穆迪所言:通過短期刺激措施可能加劇長期失衡。樓價泡沫遺害深遠,深圳等地已即時打壓降溫;基建投資亦有盡時,鐵路建設接近飽和,公路、港口和機場更出現重複建設的畸形現象。

改革不能走回頭路,中國要升級轉型就需經歷陣痛,此方面亦有喜訊:高技術PMI分類指數三月份環比升三點五,領導人稱之為「好的方向」。然而,前路仍相當漫長,多個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往往需要數年甚至更長時間,若以單月或單季的改善,就相信經濟脫困無異於自欺。中國不能一面高舉供給側改革旗幟,另方面又大興土木,結果只會使經濟時高時低,在迷宮中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