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債轉股成敗看細節

國務院總理先後於兩會閉幕及博鰲論壇指,要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及探索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利用債轉股,即把銀行借予企業的信貸,轉換成對授信企業的股權,以降低企業的槓桿水平。市場分析普遍看淡,究竟債轉股有何利弊?

企業靠借貸易陷財困

金融中介由銀行體系、股票市場及債券市場三大渠道組成。透過金融中介,企業能獲得資金開展項目,市民閒置的儲蓄亦能賺取回報,達到雙贏。內地居民儲蓄率偏高,金融中介亦以間接融資為主,即企業依賴銀行貸款作為主要資金來源。透過發行股票及債券來獲取資金,即直接融資渠道方面,發展至今依然相對落後。

企業資本結構過度依賴銀行授信,產生不少問題。如企業以發行股票來融資,當盈利下跌,可削派發股息,保留流動現金。但從銀行借錢作營運,不但要定期償還利息,當經濟下行,銀行為免呆壞帳,貸款會轉趨審慎。若原有貸款不獲展期,更要歸還本金,企業或因流動性不足而違約,甚至資不抵債,陷入財務困境。

四大資管有成功經驗

亞洲金融風暴後,國企債台高築,銀行不良貸款嚴重,時任總理朱鎔基便曾推行債轉股,希望國企三年脫困。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即信達、華融、長城和東方處理四大國有銀行及國開行的不良資產。

具體操作方面,當時銀行先把不良貸款售予資管公司,資管承接後,將這些呆壞帳轉成相關企業的股權,以時間換空間,待企業步出谷底、業績改善,資管便出售股權獲利。四大資管成立首兩年,共收購1.4萬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資產,成功令四大行的不良貸款率,一次過下降近10%。

中銀監公布截至去年底,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達1.27萬億元人民幣,不良貸款率高達1.67%,兩個數據皆連續四年上升。「工中建農」四大行近月股價,均遠低於每股資產淨值,反映市場憂慮上述不良數據雙升。

時間換空間 化危為安

隨着結構改革推進,而去產能作為五大經濟任務之首,傳統方法已遠不能滿足當前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的需求。現時四大資管已經以市場化營運,而各銀行皆於同一時間着力剝離呆壞帳,打包轉讓不良貸款於是變成由買家主導,報道指現時資管收購資產包的出價低至僅三折。

債轉股確是一條出路,一方面能幫助企業減債去槓桿,另一方面亦能化解銀行體系積累的呆壞帳風險。債轉股是以時間換取空間,希望企業營運改善後,使不良資產轉劣為安。

但按現時資本協定,銀行持有股權投資將不利資本充足比率,意味銀行或有集資壓力。此外,債轉股不應適用於殭屍企業,否則便會與結構改革、去產能等國策背道而馳。債轉股措施能否成功,關鍵在於執行細節。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莊太量

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及南京大學思源講座教授,著有《人生煉金術的7大抉擇》一書及3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以及中港報章,並曾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現為標準工時委員會,交通諮詢委員會和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

作者: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