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回暖未脫危 中國經濟有排醫

中國三月份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及生產價格指數(PPI)似有回暖迹象,市場即歡欣起舞,滬綜指大受刺激勁升百分之一點六,但內地經濟千瘡百孔,久病纏身,部分數據雖有改善亦難言否極泰來,毋須高興得太早。

統計局公布,中國三月CPI按年升百分之二點三,稍低於市場預測,按月卻回落零點四個百分點,主要是鮮活食品與部分服務項目價格高峰下降所致。若細看撇除食品及能源的核心通脹,則僅為百分之一點五,通縮危機仍然揮之不去,加上經濟低增長,中央最新的所謂「鐵底」,GDP增長百分之六點五亦沒多大把握,市場所憂慮的滯脹恐怕終會出現。

另方面,PPI按年跌百分之四點三,比預期的百分之四點六稍有改善,跌幅雖然收窄,卻是連續四十九個月低於水平線以下,仍深陷負值漩渦!縱使按月出現難能可貴的回升亮點,可是就此斷言製造業已見底回暖則無疑過於樂觀,因為中央竭力催谷的去庫存或有初步成效,但距離成功目標似乎仍是遙不可及。

儘管中央供給側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工業產出價格似初步找到支持,價格也回升,工業產出鬥平鬥賤有望緩和,卻難如樂觀派所言就此告一段落,企業可藉此提升利潤,並償還巨額負債,化解迫在眉睫的企業債違約危機。但現實是企債環環相扣,且牽連地方政府利益,是否就如此簡單一舉成功呢?更多的是,恐怕是一廂情願而已。

其實,自○八年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低迷已成常態,中國當然難獨善其身,經濟增長拾級而下,甚至連中央早年的底線百分之七亦失陷。

事實上,各國都在尋找醫治瀕危經濟的靈丹妙藥,可惜環顧各大央行無不藥石亂投,愈醫愈病!在眾多發達國家之中,先後有歐洲與日本跌入負利率迷陣,揭示全球對通縮之懼怕,遠遠高於超低息環境下,現今環球各央行有意無意施行天量量寬,卻衍生資產泡沫,隨時重演另一場金融風暴。

中國經歷漫長的高增長期,企業過度槓桿、資源錯配,製造業產能過剩問題,絕非短時間內可以撥亂反正,在未來可見日子,全球需求不足下,中國復甦難免變得事倍功半,投資市場也要接受一個相對低的復甦,更要有心理準備,未來經濟增長路途,絕不會一帆風順,起起跌跌是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