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超級富豪(身家逾三千萬美元)人數在過去十年激增了六成,但面對去年投資環境轉差,數目出現微跌,香港更是數十年來首見下降。不過,報告仍認為香港富豪人數在十年後可再增四成二,亞洲區的十億富豪更暴升逾七成。
從昨天推算明天可能失之武斷,昔日的石油大亨和礦業大亨留有幾人?那些「金磚國家」破落最快,歐洲和日本由奢入儉,香港今天的富裕若不好好珍惜,亦可能走向末路。
在現今社會,經濟起伏的頻率與時代變遷同樣快速。去年底由兩家國際大行發表的報告則顯示,二十年前的億萬富豪只有四成四人仍可維持財富,每一次大環境的變異,亦是一個財富轉移的過程。
二十年前在內地建工廠便可致富,今日能獲微利已是萬幸,取而代之的是科技界巨子,但也改朝換代席不暇暖,遭科技逼至走向夕陽的行業更需苦苦掙扎謀求出路。
科技取代人手已成趨勢,但現今財富罕見是靠累積,投資有道提供一條捷徑,做生意亦可憑藉創意一登龍門,發達機會遠勝往昔,借鏡贏家的投資秘笈是否亦可以助成大業?
全球百分之九十八財富集中在百分之二少數人身上,「富者愈富」具其必然性兼是無可轉變的現象,尤其是過去十年的超低息環境,利用極廉宜的資金成本,投資環境亦逢買必賺(買商品除外),最傳統的三項投資:買股、買債、買樓均得心應手。買股票是散戶也懂的投資,但差別不在眼光,而是視野的長短;買樓雖不是富豪的專利,金融海嘯過後,資產價格從低位大幅反彈,但潮起潮落總有時。
就算投資環境轉差,投資多元化仍有勝算,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裏,股樓有風險,仍有債市可避險,只怕過去幾年投資環境實在太好,形成了超級泡沫。凡事都有起落循環,金融市場更是如此,香港樓價經過七年膨脹後,去年第四季終見頂回落;十年一次大型股災,一九八七、一九九七、二○○八……下次是一七還是一八?
十年人事幾番新,產煤大市鄂爾多斯曾經為中國最富裕城市,但現已變了「鬼城」;日本過去二十年仍在迷失和原地踏步,少子化、高齡化、L形經濟、負利率亦開始陸續困擾全球發達經濟體。富豪人數可能是資產價格和股市指數的如實反映,大家都希望能成為其中一員,但即使個人如何努力,仍需安定的環境才可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