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經濟基本面改善

今年開市僅數星期,全球股市已經歷了一場拋售浩劫。我認為導致這「市場」現象的主因有三:首先,美國利率上升(或者有上升的可能),以及許多利差交易的逆轉。第二,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步伐放緩。最後,商品價格下挫,其中以油價跌幅最大。

加息沒重創發達市場

企業盈利增長不盡理想,因此股票市場等資產的估值相對偏高。美國開始上調利率,除了對估值構成直接影響外,更使美元利差交易持續逆轉,拖累不少高收益資產市場。然而,與○八至○九年相比,這些趨勢對發達市場經濟體的損害應有限,因為發達市場中的私營部門持續一直減債;相對地,新興經濟體卻不斷提高借貸,其中以中國情況最為嚴峻。此外,中國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外匯儲備減少,令美債沽盤湧現,需要透過私人投資者收購(這又稱為QT,量化緊縮),率先扭轉聯儲局此前推行的量化寬鬆(QE)政策。

中國須加快結構改革

市場憂慮中國經濟放緩,是導致全球市場下跌的另一原因。中國經濟放緩乃基於兩個主因:減債和再平衡經濟結構。

自○八至○九年以來,中國的借貸金額迅速擴大,私營部門債務佔GDP的比重於七年間由172%增至294%,期間銀行業曾出現泡沫,緊接着影子銀行崛起,加大私營及公共部門的債務總額。未來中國不可能再以同樣步伐繼續借貸,而一旦中國開始減債,可能減緩中國的增長速度。

眾所周知,拖累中國經濟是因工業不斷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反之,金融和互聯網相關的服務業愈加興旺。雖然中國需要將焦點轉移至服務業和消費類別,可是目前為止,政府並無執行有效的改革行動。

中國當局大致保持有利於投資和製造出口產品的稅務福利、補助及折舊減值等準則,但同時卻沒有改變任何有關消費品進口的課稅和限額,特別是奢侈品方面。政府必須推出更全面的安排,摒除這些妨礙結構改革的絆腳石。

新興市場未累美經濟

我認為有兩個因素造成商品價格下滑,一是發達市場復甦乏力,二是新興市場最近放緩。其實商品價格下跌並非個別事件,工業金屬價格下跌及油價低均反映供應過多、需求疲弱。如果問題單單在於供應方,要解決應不需如此費時;但事實上,市場需求也不高,這代表將需要好幾年時間,商品價格才可能再登高峰。

以上因素導致投資者大量拋售金融市場產品。總結而言,債券息差和匯率波動等「金融狀態指數」收緊,但經濟基本面改善(例如發達市場資產狀況好轉、美國銀行信貸增加),暗示美國經濟將不會受新興市場的問題拖累。

祈連活(John Greenwood)為景順集團首席經濟師,亦從1998年起獲委任為香港外匯基金貨幣發行委員會的委員。祈連活最為港人熟悉的是其「聯繫匯率之父」的稱譽,這緣於1983年他以Asian Monetary Monitor編輯的身份撰寫了一篇文章,提出聯匯的好處,同年港府亦決定把港元與美元掛鈎,至今依然維持。

祈連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