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去年度業績遠遜市場預期,第四季業務及地區表現全面倒退。正所謂一葉知秋,反映在後金融海嘯時期,這類國際銀行仍飽受經濟增長疲弱、監管條例嚴苛及貨幣政策反常的蹂躪,經營環境雪上加霜。
市場關注油價急挫及中國經濟風險等,對銀行傳統放貸及撥備造成的負面影響,加上眾多國際銀行官司纏身,業績報表裏外都埋下「計時炸彈」,風險與回報愈趨背馳。
「獅王」去年全年稅前盈利僅微增百分之一,遠低於預期,當中第四季經營情況急速惡化,表現差強人意,恐怕並非銀行業的特例。國際銀行近年普遍收縮跨國業務,導致盈利增長動力來自單一引擎,風險着實不少。同時,中國經濟增長放慢的憂慮日增,導致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及環球經濟風起雲湧,意味着中國經濟若無起色,對銀行業的業績便難寄厚望。
國際銀行經營環境四面楚歌,最基本的放貸需求疲弱,傳統利息收入減少。在經濟下行周期,商業壞帳增加,銀行須加大減值準備,尤其是油價急跌,能源相關企業現金流劇減,違約及倒閉風險增加,行業貸款早歸類高危。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也受累環球經濟衰弱,金屬及礦業貸款亦為次危類別,銀行提高相關貸款的減值準備,直接打擊行業業績表現。
銀行業在歐美涉及的官司及罰款更是無底深潭。歐美金融監管環境表面明朗化,對銀行的法律及監管枷鎖實際未除。以滙控為例,在業績摘要中用了超過七頁羅列面臨的各類訴訟或調查,類似披露相信已成為國際銀行業的常態,面臨的天價潛在罰款,將令整體盈利面臨大蒸的風險。此外,為應付趨緊的監管及資本要求,銀行收縮及分隔風險業務過程漫長,不易找到新盈利來源,更暴露發展進退失據。
現在令銀行業更左右為難的是全球央行。歐日先後以負利率奇招,企圖把銀行存放在央行的儲備金趕入市場,刺激實體經濟及推升物價,卻漠視疲弱的貸款需求。環球金融市場動盪,經濟下行風險上升,個人及企業的借貸需求恐進一步轉弱,此惡性循環在短期內不易扭轉,負利率作為另類懲罰性費用,銀行惟有「硬食」。
美國聯儲局啟動加息,不但未為銀行紓解息差壓力,更因環球經濟衰退及通縮風險驟增,導致金融市場波動,令銀行業腹背受敵。金融海嘯過後七年,一眾國際銀行仍深陷業務重組的陣痛,前景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