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停牌問題一直困擾着A股市場,尤其是在去年A股的股災中,一度出現「千股停牌」的局面,這堪稱是全球股市的一大「奇觀」。為此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滬深交易所積極加強對上市公司停牌現象的監管工作。
如去年十一月,上交所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規範上市公司停復牌及相關信息披露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將籌劃重大資產重組的停牌期限規定為最長不超過五個月,同時對個別確須事前審批或者屬重大無先例的事項作出例外規定。
但這並不意味困擾A股的停牌問題得以解決。畢竟上交所還是「對個別確須事前審批或者屬重大無先例的事項作出例外規定」,這意味着某些上市公司的停牌時間仍然會超過五個月。
深交所方面,於一四年八月二十三日開始停牌的中銀絨業(000982.SZ)至今仍未復牌,而因去年末發生的萬科股權之爭而停牌的萬科(000002.SZ),其在香港上市的H股(02202)去年十二月十八日停牌後,很快於今年一月六日恢復交易,但萬科A股卻一直處停牌狀態,不排除萬科A一直停牌到六月十八日。從萬科股票的這種不對稱復牌中,投資者不難感受到A股市場的停牌制度與香港股市之間所存在差距。
不過,這並不意味着港股就沒有停牌問題的困擾。實際上,港股受停牌問題的困擾較之於A股市場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據港交所(00388)數據,截至去年底,有51家上市公司股票停牌時間超過三個月,其中多數時間超過一年,最長的自○九年以來一直停牌。也正因如此,在股票的停牌問題上,港交所方面明顯感受到來自對沖基金等投資者的壓力,要求與西方市場接軌。據報道,香港監管機構正考慮修改本地股票停牌的有關規定。
面對股票長時間停牌,對沖基金存在非議是很正常的。如漢能薄膜發電(00566)是賣空方主要針對的目標之一,但該股長期停牌,做空基金不得不為此支付更多的融券費用,所以,做空基金當然會對漢能的長期停牌非常不滿。
針對這個問題,香港證監會和港交所在討論限制股票停牌時間的同時,擬設立一個能讓股票遭凍結的投資者退出的機制,這個思路是值得肯定的。
雖然在股票停牌問題上,許多投資者更喜歡美國那套更為便捷的機制,股票停牌達到規定時間後,必須自動復牌。但這種在停牌時間一刀切做法也存在弊端,它有可能推遲上市公司併購重組進程,對上市公司發展不利,進而損害到投資者利益。而設立一個能讓股票遭凍結的投資者退出的機制,就可以避免這類問題出現。這機制一旦設立,也值得A股借鑑。
獨立財經評論員 皮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