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貸資料庫 銀行籲優化

人民幣匯價波動,令不少過度對沖的企業損手。銀行界消息透露,隨着企業損手的衝擊蔓延至銀行,業界認為銀行用以評估中小企信貸風險的商業信貸資料庫(CCRA),納入企業資料的營業額門檻太低,相比中小企對沖規模急增,直言已不合時宜,呼籲檢討及改善資料庫運作。

人幣貶值 引發清盤潮

人民幣去年八月開始急速貶值,近年許多跨境企業向銀行買入看好人民幣的衍生工具與合約,人民幣轉勢令企業「損手」,更引發銀行申請企業清盤及作減值準備。

儘管近日人民幣匯價回穩,企業銀行家表示,有銀行已着手討論如何避免重蹈覆轍,以免企業過度對沖變成賭匯價上落,認為對中小企銀行業務而言,屬於首道防線的商業信貸資料庫,風險作用已經大不如前。

倡門檻加至營業額逾億

CCRA推出逾十年,僅納入營業額5,000萬元以下的非上市公司,銀行界認為只能倚靠當中「或然貸款」一項,評估客戶在其他金融機構有沒有涉及對沖產品風險,但因近年企業普遍的營業規模已經與CCRA推出時大幅增加,現時銀行面對企業的主要風險,亦不限於貸款,並伸延至其他金融產品。

銀行界建議金管局及銀行公會應檢討CCRA,納入資料庫的公司門檻,最少提高至逾1億元營業額,同時可考慮將企業涉及的投資產品風險以更詳細與具體的形式上載至資料庫。

有中小型銀行業務主管表示,近年企業購買人民幣產品的規模愈來愈大,而且不少交易實際上並非業務需要,而是投資性質,更透過在不同銀行進行交易以增大槓桿,直言「愈來愈難check」。

有大型銀行的企業銀行主管承認,CCRA至今已經「唔夠用」,現在只能繼續發揮幫助小企業較易取得融資的功能,未來若檢討提高門檻,固然有助降低整體銀行業的信貸風險,但相信要優化其內容會面對相當大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