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陷「量化緊縮」

新興市場為捍衞匯價,導致外匯儲備「大縮水」。外電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二月初,全球儲備資產(不計黃金)降至約11.02萬億美元(約85.95萬億港元),按年減少6,276億美元(約4.89萬億港元),已超過美國第二輪量寬(QE2)規模。

全球儲備縮4.8萬億

券商認為,新興市場正面對「量化緊縮」(Quantitative Tightening)情況,憂慮會動搖市場對央行政策的信心,「去槓桿」續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波動。

隨着美國停止量寬及去年底展開加息周期,觸發套息交易拆倉潮,不少企業需沽售資產償還美元債,同時油價挫令主權基金減持海外資產應付財赤,新興市場央行於資金外流下,掉頭減持外匯資產如美債,同時收回本土貨幣供應,以捍衞其匯率,遂形成所謂「量化緊縮」狀態。

截至今年一月底,中國外儲約3.23萬億美元,按月減少994億美元;去年沙特阿拉伯外儲減少1,151億美元或15.9%,降至6,090億美元。德銀料,今年底全球外儲會由一四年12萬億美元高位,減少1.5萬億美元。

富邦銀行(香港)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潘國光稱,美國實施量寬期間,以每三個月移動平均計算,期內全球央行透過量寬新增的流動性介乎2,500億美元至7,500億美元,但自一四年十月結束量寬後,一五年起相關流動性最多減少約5,000億美元,幾乎抵銷去年歐洲與日本量寬規模。

重推QE可扭美元強勢

潘國光又說,雖然近期美國聯儲局官員言論傾向「鴿派」,未來一至兩個月美元匯價或見頂回落,但只是令環球金融市場「去槓桿」或「量化緊縮」情況不惡化,除非聯儲局能「認錯」,承認加錯息,明確表明未來六至十二個月不加息,甚至重推量寬措施,方可完全扭轉強美元的走勢。不過,要留意量寬的功效已出現遞減效應,慎防市場對央行失去信心。

騰祺基金管理投資管理董事沈慶洪指,「量化緊縮」下,資金由新興市場流向美國,即使中、歐、日等多國央行加碼寬鬆,但實質流入經濟及金融體系的資金卻減少,而且無助解決結構性問題,市場對央行信心已動搖。

再者,目前環球金融市場「炸彈」處處,若油價再跌,不少油企債券或被降至非投資級別,將觸發拋售及違約潮;日本央行實行負利率後,市場關注日本將如何融資解決國家開支,而且擔心會激化區內貨幣危機。

他又說,現時資金流完全偏向美國,故除非美國明言不再加息,全球資金才可重歸平衡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