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論滬港:如何布局「中國製造2025」

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了上月製造業PMI數據,延續了去年回落趨勢,但筆者估計,宏觀風險在春節前將減緩,主要由於在這段期間,內地進入數據真空期,而兩會亦即將在三月召開,市場開始出現兩會行情的憧憬。美國加息預期減慢,而人行亦加強資本管制及干預,人民幣匯率有望稍為穩定下來。

綜觀今年宏觀形勢,預期內地經濟中期走勢亦只能呈現L型,而長期走勢,則需要留意國家對供給側改革能否出現突破。何謂突破?其中一個重點是製造業如何走出困境,用甚麼方式才能拉動內需及投資。

上周三,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動「中國製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對投資界未來的部署頗有啟示。

「中國製造2025」非新鮮事,在市場已累積了一定影響力,亦提高了市場對中國製造業的期望。目前,政策空間還是很大,中央政府還能做很多事情。當中,加快推動「中國製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絕對是重點,同時必須「掌控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先機。

融合「互聯網+」成大方向

所謂「四次工業革命」,大致劃分第一次是「蒸氣革命」,第二次是「電氣革命」,第三次是「資訊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涉及「互聯網+」的概念,內容是大數據、雲計算、智慧型機器人和3D列印技術等等,並由此掀起的新一波創新浪潮。

依靠工業化資訊化的單純結合已不夠,人們需求變化日益靈活,工業生產需要更快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滿足客戶與消費者變幻多端的個人化需求。

現在看來,工業僅靠自己單打獨鬥已不行了,因為互聯網把整個世界都打通了。中國傳統工業是從計劃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是若現在不擁抱互聯網,就追不上新工業革命的腳步。

如何將「中國製造2025」和「互聯網+」凸顯出來?這兩年「互聯網+」對就業起了很大作用,特別是網購,直接刺激了快遞業。它倒逼着線下實體店紛紛向線下線上結合轉型,現在工業領域也在引入「互聯網+」。

這些發生在內地的革命性變化,給了政府啟示,中國製造只有和「互聯網+」深度融合才有前景,才會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不過,大家須改變一個錯誤思維,以為「互聯網+」只是虛擬經濟。其實這種「虛擬」一旦與「實體」結合,就會為實體經濟添上翅膀。

企業須追着市場跑,一定要抓住消費者需求和心理。中央政府把中國製造朝這個方向推進,企業須向這方面轉型。不能只盯着少數的大型國有或民營企業,其實內地中小型企業更具成長性,是未來新生力量。總而言之,「中國製造2025」突破的重點,將會放在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上。

資深投資銀行家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 溫天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