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基金互認在七月中啟動,可惜時不與我,一場股災令監管部門疲於奔命,至今方見三隻北上香港基金,以及四隻南下內地基金,獲有關部門審批,趕及年底前放行。
觀乎市場認知程度和反應,與去年滬港通推行初期,甚至只聞樓梯響不見有人來的深港通,在聲勢上確有所不及。不過,單從初期反應來定成敗得失是言之尚早,但長遠對兩地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性,不比滬港通及深港通低,實需更多時間觀察及接受市場考驗。
經歷年中的股災,中港兩地股市早就元氣大傷,面對內地經濟放緩未見盡頭,即使嘗新的先頭部隊不怕隔山買牛,看到一池死水般的股市,也難以提起興趣,加上現行市場機制未成熟,互認基金選擇亦不多,而且投資者對贖回、轉換、收費及交收細節等均認識有限,抱持觀望態度,表現慢熱也是意料中事。
一直以來,中國股市、樓市維持一放就癲,一收就死的極端生態,歸根究柢是資本市場欠缺選擇,經歷長年高速經濟成長,社會累積龐大經濟盈餘無處分流,投資者形成逐浪心態,資本市場一升就追,一跌就沽的羊群效應,在中國市場屢見不鮮。
內地要撥亂反正,資本市場發展必須多樣化,把資產配置分流到其他產品,包括海外市場正是大勢所趨,所謂肥水不流別人田,通過香港平台讓資金「走出去」,既可透過香港相對成熟的基金業與世界金融市場進一步接軌,令過剩資本得到一個安穩落戶之所。
香港積極發展成為亞洲財富管理之都,可望藉中港基金互認進一步鞏固紐倫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在目前A股貴H股平環境下,加上長遠人民幣貶值已成共識,資本走出去的誘因更大。另方面,透過基金互認,香港亦可為人民幣製造實際需求,活化人民幣離岸交易,故互認措施,對內地及香港資本市場來說,實際上是各取所需,做得好的話,不難達致雙贏之局。
內地股民與基金參與者,投資取向是南轅北轍,實難以一竹篙打一船人,以滬港通門戶冷清,判定基金互通難成大器,未來成績有待時間證明。今年,中國股市經歷股災及粗疏介入救市,遭到不少國際機構投資者詬病,也需要做番一場好戲省招牌,在保障投資者利益大前提上,宜緊不宜鬆,加上對兩地資本市場影響深遠,基金互認應一步步來,不宜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