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庫存悖論歪理 谷經濟一廂情願

房地產「去庫存」成為年底的經濟新希望,官媒亦連日鼓勵開發商「降房價」;以「降房價」達到「去庫存」目的表面可行,就像零售商面對滯銷便需大減價一樣,甚至可推動農民工買房成為樓市生力軍。不過,悲觀情況或有如中央期望「股市救經濟」般流於一廂情願,干預市場的結果可能愈調愈失控。

房地產是中國經濟重中之重,興旺可帶動周邊建材建築、交通運輸、家電家具等行業,乘數效應相當大,而地方政府賣地收入改善,財富效應上升可帶動消費,開發商割肉是犧牲小我。刺激新開發投資先要去庫存,然而,過程中可能又帶來新問題。

悖論之一,麵包價降先要麵粉價降,地方政府逾半收入來自賣地,今年以來房地產新開工、土地購置面積和成交金額均歷史上首次倒退,地方政府已叫苦不迭,其部分稅收亦來自房企。開發商與地方政府唇亡齒寒,地方債務則關係金融風險,或會顧此失彼。

悖論之二,房地產商降價後若無利潤可言,自然不願意投資,或令開發情況雪上加霜。買樓賣樓是商業市場行為,三四線城市鬼城處處,開發商已在蝕讓;反觀一二線城市銷情暢旺,開發商豈有降價之理?

悖論之三,除了住房需求之外,房地產的另一功能是保值。在高通脹年代,買樓是主要抗衡通脹的投資,很多人買樓是基於樓價上漲預期;到現時通脹低企甚至有通縮之虞,加上政府帶頭呼籲降房價,誰還會買處於下降周期的樓房?

中央提出降房價的同時亦想出一條妙計:房企兼併重組,小開發商既然無力降價,由大開發商收購後就有能力了。此構思可能從今年鐵路業和航運業兼併重組得來,但房地產是極端分散的行業,大型開發商的市佔率亦微不足道,何況民營企業佔絕對多數,毋須像國企般聽從指令。

中央調控樓市多年,可是樓價仍一直向上;現今政策一再鬆綁,惟深圳今年樓價暴漲四成,三四線城市則一池死水,可見對房地產市場束手無策;大城市與三四線房價走勢兩極化,就是「調控」本身的惡果。中央不能空說「鼓勵」,而是需作出財政政策的配合,例如減免開發商交易成本,亦有建議政府「團購」商品房改作保障房。惟內地樓市不論膨脹或收縮均埋下深重危機,「去庫存」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同於賣衣服,憑減價便可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