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創業成長故事,至少有三點值得留意:一,成立短短5年,小米估值約460億美元(約3,588億港元);二,始創團隊平均年齡逾40歲;三,始創團隊中有一位香港人——黃江吉。小米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黃江吉(KK)接受專訪時憶述創業經歷:「若太怕失敗,不敢嘗試(創業),反而是最大遺憾。」
移動互聯網公司小米,除製造智能手機之外,也涉足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領域。小米去年銷售額743億元人民幣。一○年成立至今,總融資額達14.5億美元,公司估值460億美元,是全球估值第二大的「獨角獸」(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未上市公司),僅次Uber;就連KK也坦言公司的爆發力遠超預期。
KK 4歲從廣東來港,中學畢業後赴美留學,其後在微軟工作近14年後,才開展創業之旅。
「我不贊同為創業而創業,也不要為做老闆而創業,因事業的成功,不會和創業與否掛鈎。」但在一○年,當時35歲的KK深知機會難逢,與雷軍、林斌等一起創業。首先,當時智能手機開始普及,遇上移動互聯網的風口;再者,谷歌一直開放Android作業系統,讓小公司也可與大企業一較高下,並在內地海量的消費力中尋找商機。「好多時創業是要問點解,但當我分析完這些因素,加上過往工作積累的經驗、對科技的熱愛,我是問點解唔創業(Why not)?」
結果,八個「老男人」都願意拿錢創業(但拒絕透露實際金額)、都願意領取近乎零的薪金,然後每周工作七天,每天12小時。「老男人創業各有優缺,我們在各專業領域上有足夠經驗,過去幾年融資也相對順利。」正因公司並無資金壓力,他指小米在二○二○年之前都不會上市集資。
KK分享:「家人既支持我創業,又擔心我捱壞身體,創業後會留番多些時間給家庭,管理好時間。畢竟競爭激烈,要勝過對手,除靠金錢、資源,還得犧牲。」
KK續指,創業初期的最大難題:勸服頂尖人才離巢加入,轉戰初創企業。首先要鎖定各領域最優秀的人才:「先從朋友圈出發,問他覺得在這領域最優秀的3個人,然後再找這3個人問相同的問題。逐步向上找,若遇到重複的推薦,他或她好大機會就是最出色的人。」
找到目標後,說服他們加入相當費神,如約他連續7日見面,每次傾5小時,傾到他也不好意思拒絕:「其實對方都會判斷,如我們請人都願意花這麼多心力,做事應該靠譜。」
KK稱,創業每個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挑戰,初期在人才、資金上,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則是如何保持專注,令推出的產品可繼續超越用戶預期。他更分享,偶爾會讓他9歲的兒子試驗小米的產品:「如果佢懂得用,證明產品夠易用,而且小孩子的感覺最直接。」
最後,他認為創業成功除了熱誠,創業者還要清晰肯定產品或服務乃針對用戶所需。另要抓緊消費者的「痛點」,想方法如何附加價值,改進產品或服務。「小米由零發展到現在的例子,望可啟發有志創業之士,不要輕言冇可能,畀藉口自己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