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經濟不振 跨國銀行苦撐

歐美金融監管部門近年執法雷厲風行,對國際銀行窮追猛打,加上新興國家經濟滑坡,銀行盈利引擎頓失,惟業界近年的開源節流措施成效顯然不足,現在惟有更大刀闊斧裁員及結束回報偏低的業務,估計「割肉救母」行動將陸續有來。

作為百業之母的銀行業無運行,預視全球經濟一沉不起,環球銀行股以至金融市場表現隨時惡化。

本周滙控及渣打兩間英資銀行先後發表令人失望的季度業績,後者不僅向股東「撲水」半百億美元,並宣布「壯士斷臂」,未來三年大規模裁員一萬五千人,關閉集中在企業及機構銀行部門的低回報業務,轉型針對高端個人客戶市場,某程度印證綜合型國際銀行的生存空間愈來愈狹窄,但要在私人銀行裏殺出一條血路恐怕並不容易。即使相關業務的盈利能力較高、資本密集度較低,但綜合型銀行突然押注在少數業務上,效益及風險存在許多未知數。

自金融海嘯後,歐資銀行面對愈來愈嚴苛的監管環境,歐盟及英國先後向銀行業提出改革建議,大方向是分隔及監管非傳統銀行業務,將高風險的商業及投資銀行分拆出來,以便監管及防範風險可以直抵非傳統銀行部分,減低「交叉感染」的風險。事實上,多間歐資銀行已宣布重組企業架構,裁員及融資消息不絕,應對無日無之的壓力測試及新監管要求。

歐資銀行忙於「滅火」及「撲水」,美資銀行就借機搶灘。眾所周知,在金融海嘯後,華爾街多間銀行率先陣亡或轉型,當時連大摩及高盛都要轉型吸納存款,以改善資金狀況,相反歐資銀行較後知後覺。從今年上半年業績來看,美資銀行的投行及股票相關業務均超前於歐資同業,部分原因正是多間歐資銀行收縮股票承銷及企業併購等業務,生意自然流入美資手上。

金融系統講求效率及競爭力,但銀行愈做愈縮,大大不利市場競爭性。的確,為滿足監管機構愈趨收緊的資本要求,以及隨監管而來的訴訟及巨額罰款或和解賠償,部分銀行須預留龐大的訴訟撥備,令它們更「手緊」,金融業的風光日子早已一去不返。

銀行業裁員潮浪接浪,不論節流是否起粉飾作用,在環球經濟及金融市場不穩下,要成功拓展及加強新收入來源極具挑戰。但一葉知秋,跟各行各業息息相關的銀行表現如斯不濟,環球經濟前景只有更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