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銀行第三季業績公布前突然透露虧損62億歐元巨額(見表),帶動坊間傳來另一次全球海嘯的驚嚇。探索因由,真的像霧似花。事有湊巧,本月兩天星洲活動,分享專題便是人民幣和「財資業務司庫」。
財資業務透明度低,但卻屬於了解金融海嘯、新監管要求的最佳課題。憑藉當中的推敲,可以預計銀行陸續有類似的虧損公布,反映銀行業的前景令人擔憂。
回想二十年前,有幸擔任香港工行的創行「司庫」,今天集團已進身全球銀行榜首。銀行當天的盈利,約一半左右皆源自這個財資部。可用得上的金融工具,都不會隨意放過。
在狂風暴雨的市場打滾,賺錢說難也易,花上努力總得回報。時移勢易,「司庫」的功能和要求有了新變化,角色扮演則重風險控制和資源分配。
看看多年來巨額虧損,也都來自這些財資業務:霸菱九五年在日經期指虧損15億美元,輸掉了銀行;綽號「倫敦鯨」的摩根大通交易員,在一二年的衍生工具賠上了60億美元,金額還少於德銀這次公布數字。
○八年AA投資級別的雷曼倒閉,也涉及深不見底的證券化資產,事後證明,異常複雜的財資產品在危急關頭並沒有二手市場。監管再度收緊,國際標準的《巴塞爾資本協定III》要求全面提升保險線。
方法是針對資金流動性而撥出「資本」,資本備份愈多,便可於風潮期間應對危機。主要細節包括:
•創設「逆周期緩衝資本」:經濟較佳時多預留資本,以便經濟下行的時候使用。
•儲備「優質流動資產」:現金和央行票據組成資產池,隨時於二手市場套現。
•設定「流動資金覆蓋比率」:資產池滿足一個月使用(三十天的100%)。
•建立「淨穩定融資比率」:確保以合適的「長期」資金比例來營運。
•提升「槓桿比率」:按資本設比率以容納投資和(包括承諾)貸款風險。
•引入「潛在未來風險」:上項風險以潛在虧損的概率來量化,實額承擔。
由此可見,銀行除了直接提升「資本」外,也因為「潛在未來風險」等不同理由下被扣減,成本不停地重重疊疊累加。
經過多年討論,對應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一一出台,針對金融工具(IFRS 9)、金融工具披露(IFRS 7)和公允價值計量(IFRS 13)分別採用,一八年全面推行。金融工具的潛在風險和預計虧損將無可遁形,直接佔用「資本」額。
德銀撇除新總裁的策略部署需要之外,國際大行業務複雜、衍生工具多,需要付出的代價也愈高昂,相類似的銀行面對遭遇相近,變革早已經展開,首先收縮利差卑微的存貸品種,斷去「德國郵政銀行」零售業務,繼而重組難以發展的衍生工具投資和投行業務,裁員總數高達百分之二十五,銀行業前景並不樂觀呀!
一. 新巴塞爾資本協定對商譽和資產的減值,包括從事零售業的德國郵政銀行(1)58億歐元
二. 對投資於華夏銀行(2)作資產減值6億歐元
三. 法律訴訟準備12億歐元
備註:
(1)於○八年九月雷曼出事前夕,德銀簽下收購協議,併入零售業務的德國郵政銀行,最終於一○年完成交易,花費超過60億歐元;涉及項目還有九九年收購的美國信孚銀行(Bankers Trust)。
(2)華夏銀行是內地十二間股份制的銀行之一,○三年上市,德銀擁19.99%股權,近期市值約1,100億元人民幣。
國家行政學院(香港)工商專業同學會創會司庫、城市大學客座教授及MBA課程協理主任、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人民幣通識節目主持人,分別於英國和香港取得金融學等三個碩士及博士學位。
作者:陳鳳翔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