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通出師不利 凸顯利益非一致

香港積極爭取擔綱內地與國際間的超級聯繫人,如意算盤並非經常打得響。港交所旗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過去三年,多次嘗試於內地建立註冊倉庫拓展商品交易,卻屢遇阻力,昨天終於傳出「投降」,暫停建倉計劃。在中港股市實現互聯互通之後,本以為可輕易複製「商品通」,實情是談何容易!

港交所於一二年以天價收購LME,當時取得國家開發銀行百億元備用信貸額度,被視為獲中央的祝福。不過,買下這家百年老店簡單,把業務伸展至內地則是另一回事。對於在內地成立倉儲,LME曾坦言「很焦急」,屢敗屢試後終要放棄,港交所手執全球主要有色金屬交易平台這張國際牌,在幫助中國爭取商品定價話事權,理應具備一定優勢,過去三年卻一直碰壁,反映背後多方在角力。

中國是全球主要商品消費及生產國,金屬商品市場龐大,上海等地期貨交易所無不虎視眈眈。港交所也深明「多個香爐多隻鬼」,曾公開呼籲同業卸下戒心,強調無意加入「搶飯碗」,只希望推動內地商品期貨市場國際化。內地期貨交易所有否在背後「發功」不得而知,但相信樂見LME被拒諸門外。LME於內地建立倉儲只是首步,若然止步於此,未來要拓展內地市場將困難重重。

事實上,原材料供應及價格直接影響內地製造業以至整體經濟,中國在開放商品市場上料更謹慎,商品價格若被外國投資者舞高弄低,隨時有損經濟及金融穩定。近期多間跨國銀行被指操控外國的貴金屬市場及價格,美國及瑞士已展開調查,若然中國在商品交易及監管上未完善,開放市場等於引狼入室。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股票市場具備遠超內地的優勢,中港股市互聯互通為理想的開放改革試驗田。可是商品市場的實質交易需求,香港相比內地真是望塵莫及,因為本地企業對商品缺乏實質交割及對沖需求,投資者對商品期貨也不熱衷,撇除LME的「港資」因素,香港在這方面的優勢遠不及「滬港通」。

內地商品市場國際化的路徑有許多選擇,內地產品可「走出去」,又或將國際產品「請進來」,而且可經不同地區進行。LME被拒諸門外,一方面是內地在商品交易及監管上或未準備就緒,暫無能力「走出去」或應付外資進入此經濟戰略範疇。香港要發揮超級聯繫人的本事,未必是瓣瓣都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