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官方公布九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百分之四十九點八,按月微升零點一個百分點,大型企業PMI回升,看似情況有些微改善,但綜觀整體製造業PMI仍處盛衰分界線之下,而中小型企業PMI按月均告下跌,顯見經濟下行壓力仍大。
無可否認,如今救經濟比救市更為迫切,而救經濟不等於是數字上的保七,更重要是推出有效措施並切實執行以穩住實體經濟,否則經濟增長持續下行,最終將無可避免動搖人心,後果可大可小。
在公布九月份經濟數據前,統計局已率先放話,指GDP增長7%的目標,是增長不低於百分之六點五也不高於百分之七點五。換言之,官方已因應實際情況將增長底線下移至六點五,這番官話好聽講是終於肯面對現實,難聽講就是牽強解說,不肯認衰。
事實上,不但官方製造業PMI尚處臨界點之下,九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終值亦僅百分之四十七點二,創六年半低位,且連續七個月低於盛衰分界線,製造業持續收縮,需求疲弱,企業減產,成品庫存積壓乃逾三年來最嚴重,可見內地經濟尚未脫險企穩。
值得留意的是,以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PMI為百分之五十一點一,按月上升一點二個百分點,重回盛衰分界線之上;但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百分之四十八點五及四十六點八,按月同降一點三個百分點。由此可以推斷,內地的扶持政策集中在大型國企,為數眾多中小型企業卻未受重視。
要知道,中小企業才是實體經濟的活力所在,國策只顧救大而忽略中小的做法存在問題,未來實有必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只顧口講鼓勵全民創業,實際政策卻未有足夠的配套支持,那無異於放空炮,無濟於事。
改革開放以來,內地經濟起飛,雖然期間亦曾出現過調整,但都是一、兩年就重拾升軌。今次調整,是歷來最深最廣的經濟改革,調整可能要用上三、五年時間,故有「新常態」之說。
在轉型的過程中,人心變化最難測,特別是多年來內地勞動人口只要肯做都不愁沒工開,如今卻要面對經濟增長放緩,升級轉型迫使部分企業被淘汰,大量低技術勞工找不到出路,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做法更是知易行難,居民對就業前景的憂慮加大是信心危機的警號,不容低估。畢竟人心開始轉弱,信心危機遇上突發性的利淡事件所產生的化學作用,可以超乎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