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捉妖記》在內地票房狂收超過15億元人民幣,在香港卻只得幾百萬元,這部電影在兩個市場反應的落差,可以說是大部分國產品牌命運的縮影。
內地本土市場大,既是一件好事,卻同樣是一件詛咒。自己其實並無資格去批判《捉妖記》的質素,因為睇完預告片之後,根本是完全提不起興趣去入場。不過,換一個角度看,製作一條吸引的預告片,提升觀眾的入場意欲,是相當基本的要求,連這一點也做不到,已經算是不合格。
這部電影對自己唯一的賣點,可能是民族感情,中國人支持中國戲,但這一招在香港明顯已經不管用,香港是一個打世界波的市場,是沒半點mercy可言。
能夠在內地狂收,第一是保護主義,七月份內地並無任何外國首輪新戲上映,在黃金檔期政策攔住了強敵,第二是內地人生活可能比香港人更壓抑,衣食住行樣樣貴之餘,還要忍受一大堆次貨假貨,更加需要逃避進入光影世界之中。
拍得普通也狂收,即使無能力進軍國際,單靠本土市場已經賺到盆滿缽滿,是會令電影人水準停滯,不斷食老本,只要睇《小時代》也可以開到第四集便應該理解。
其實內地的電影業,和香港八九十年代的狀況差不多,當年香港雄霸亞洲,可是嘉禾、新藝城、德寶以至永盛,最後一間接一間消失。所以即使自己相當睇好娛樂股,對內地的公司完全沒有興趣,昔日香港同業的發展,可謂有辦睇。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