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新勢力:順風車App Lyft兜客值2百億

召車應用程式近年迅速崛起,Uber無疑是表表者。不過,召車市場龐大,如共乘(Ride Sharing)市場仍有很大發展空間。美國第二大召車應用程式Lyft,正是車輛共乘服務供應商和共享經濟的先驅。Lyft成功面世,竟與聯合創辦人Logan Green的一趟非洲旅行有關。

相對Uber在全球擴展,Lyft現主攻美國約65個城市,一直以更具社交化的服務來區辨自己及其他召車App。一二年成立至今,Lyft已募逾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大家較熟悉的投資者包括阿里巴巴、維權投資者艾肯(Carl Icahn)、樂天株式會社、美國創業投資基金霍洛維茨(Andreessen Horowitz)等,令市傳Lyft最新估值達25億美元(約195億港元)。

早前有媒體獲一份Lyft面向投資者的演示材料,顯示Lyft去年營業額為1.3億美元,料今年營業額將達7.96億美元。

獲阿里艾肯樂天入股

Lyft最大特色,是讓擁有私家車空位閒置資源的普羅大眾,臨時充當「的士司機」賺取外快。當乘客在App上發布需求,平台上的車主若發現順路就接單,在接送乘客時,私家車車頭會掛上巨大粉紅鬍子作標記,到達目的地後,Lyft會建議一個低於的士的車費,據悉Lyft會收取車資的20%(或某些情況最高31.4%),其餘便由司機落袋。

召車應用程式改變人們出行習慣,Logan Green自小已有創業念頭。他在洛杉磯長大,一向對運輸系統及城市設計充滿好奇,但洛杉磯的設計,正是其中一個「對車不對人」 的城市。他碰上交通擠塞就如家常便飯,每日要花數小時去乘車,讓他燃起要創造一個可讓人們網上訂車、並於預定時間內有車的系統。

有次Green與朋友到非洲旅行,遊歷南非、納米比亞、博茨瓦納、津巴布韋等非洲南部國家。其中,津巴布韋以高通脹聞名,金錢每日都在小市民手中和銀行戶口中蒸發,沒人可負擔得起自己駕車,就算有汽車也不會駕,寧願把汽油換成金錢。當地亦缺少大型公共交通工具。倘當地人有乘車需要,會自行共同乘搭迷你巴士,行經熱門路徑,成為一種較便宜及有效的解決方法。

非洲遊歷激發創業

當時Green想,如何可把這概念應用到美國,但美國基本上人人都有車,但每架車只坐一人,故要解決的是如何運用這些空位。這令他在○六年成立共乘平台Zimride,讓用戶可享受共乘優點,但規模不算大,網絡只有當地約150間大學及公司。

隨着手機應用程式出現,令Green想到要重新思考用戶體驗,為客戶創造最好配搭。一二年六月Lyft面世,他把共乘概念設計成移動程式體驗,大受歡迎:「Zimride每宗生意都要費盡力氣去爭取,相反Lyft好易就能吸引人使用,用戶增長前所未見。這或與Lyft的起始操作簡單有關。」

他指,Lyft對司機要求嚴謹,不能有犯罪紀錄,過往駕駛紀錄也要良好,每程都有百萬美元保險保障,並設有評級系統讓司機及乘客互相評價。

發展至今,Green的終極目標是要建造一個市場模式,人們一日用兩次,讓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用,然後是全世界:「Lyft有機會達這規模,去改變城市交通運輸系統,這正是我們一向想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