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雙管齊下取消貸存比及重啟逆回購,再予市場寬鬆訊息。環顧今年上半年政策,大部分均是向放寬流動性和壓低融資利率着手,可惜央行將資金導入實體經濟的成效微乎其微,而且股市瘋狂產生許多意料不及的後果,是時候歇一歇,不能再盲目出手。
面對今年以來的經濟下行壓力,人行的穩健貨幣政策由定向轉為全面寬鬆,每個月輪流的減息和降準,今個月變一變招,逆回購中標利率前所未有地大幅下調六十五點子,但無形中,六月降準已接近泡湯。不過,內地的聲音亦由一面倒的盲目前衝,部分開始期盼靜候觀望,主要是五月份的經濟數據稍有起色,而金融機構外匯佔款連續兩個月錄正增長,放水已非燃眉之急。
市場繼續呼籲放水仍大有人在,內需不振及融資成本依然高企是兩大癥結。但另方面,貸款需求疲弱,銀行亦擔心壞帳風險上升,使貨幣供應增幅不升反降,再多放水也可能無濟於事,更錯誤用藥,治不了病兼有後遺症。取消貸存比的紅線後,理論上可減輕銀行間的存款競爭,惟來自理財產品、P2P貸款及股市吸金的挑戰更大,寬鬆貨幣不但未流向實體經濟,反而實體經濟的投資卻流向股市投機,買車、買機器和消費暫時打住,靠股市刺激經濟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股市「打新」動輒吸走數以萬億元計資金,使拆息長期高企,六月底正值半年結的傳統「錢荒」期,央行一些非常規手段毋須過分解讀,但貸存比選擇在這時壽終正寢,可把實施二十年的「緊箍咒」摘除。當年商業銀行在起步階段需作出規範以防經濟過熱,在逐步走向市場化的今天已不合時宜,經濟更要為保七而努力,今年早前經已放寬貸存比之定義,即使貸存比廢除,仍有存備金這條防線。
銀行業正處於市場化之大轉折時期,傳統業務受互聯網金融競爭,但將可插手券商及資產管理等混業經營。今年政策集中在向銀行埋手,包括貸款利率市場化、存款保險制、大額存單、地方債置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銀行及市場均需時消化,調整結構更要一段觀察期驗證。
中國過去七個月減息和降準各兩次,但效果一次比一次減弱,投資者對此類消息已感索然,印證邊際效用遞減的道理。現在宜靜觀其成,疏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才是要旨,否則只會為股市推波助瀾,應做則做方有重質不重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