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浪接浪 體制缺陷須優化

希臘在最後關頭作出讓步,拋出新改革方案,與國際債權人重返談判桌,「有得傾」已令市場有所憧憬。希債危機如何收科,現階段仍屬未知之數,但一個歐洲小國足以動搖整個歐元區,長年累月的談判令其餘十八個成員國痛不欲生。在欠缺單一財政決策部門下,無人能話事,而重要議案必須「等埋德國」,歐元區未來必須進一步一體化。

市場雖然厭倦希臘「脫歐」的消息,但每次不得不留意這個瀕臨破產的國家,會否將整個歐元區拖入泥沼,從而改變全球的資金流向。

歐盟委員會最近發表報告,首先肯定歐元是一隻成功及穩定的貨幣,然而歐元不只是貨幣,它實際是一項政治及經濟工程。在財政及經濟政策上,成員國雖愈來愈「有商有量」,但在金融海嘯之後,更凸顯這項工程有必要優化。

歐元區目前有十九個成員國,經濟規模及財政狀況南轅北轍,「攬炒」風險十分高。希臘經濟總產值僅得二千餘億美元,隨時較美國一個州份還要少,但背負超過三千億美元債務,當全球都以為希臘準備賴債,與國際債權人的談判進入僵局,反緊縮政策旗號鮮明的希臘執政黨在限期前,卻突提出新改革方案,傳聞包括開徵新稅及調高企業利得稅率等,已惹國內各方的不滿,內部要求「脫歐」情緒隨時升溫。

歐元區內多個「被緊縮」的國家四分五裂,甚至形容「老大」德國為再生「希魔」。歐元區將良莠不齊的國家綑綁在一起,究竟是國家利益,還是歐元區利益先行,實在難說得清。希臘經濟水深火熱,失業率高企,但最新數據顯示,法國製造業已出現擴充勢頭,德國綜合採購經理指數也上揚,在兩大經濟體領頭下,歐元區數據未來或持續好轉,但只是金玉其外。

歐元區經濟似已觸底,卻只反映強國愈強,弱國愈弱的局面,表現嚴重滯後的國家,其經濟規模不足以影響區內宏觀數據,但只要其脫歐風險升溫,對歐元區構成不明朗因素,也就關乎整個歐洲的利益。成員國各有財政政策,卻只有單一貨幣政策,在經濟上行周期問題不大,但在危機發生時,一體化的問題便浮現。

當前英國也醞釀退出歐盟,歐元區內的利益衝突料更大,成員國最終能否共患難不得而知,但權力分散的單一經濟體未來肯定荊棘滿途。歐債危機過後,歐元區更要加快財政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