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論滬港:內地政策空間還有多少?

內地股市近期甚為受壓,當中政策預期早已成為市場救生圈,至於「國家牛市」的論點更是當中關鍵。

早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二○一五年第二季度銀行家問卷調查報告》:

一、59.5%的銀行家認為目前宏觀經濟「偏冷」,較上季上升4.9個百分點;二、45.8%的銀行家預期下季度的貨幣政策為「趨鬆」;及三、51.8%的銀行家預期下季度的貨幣政策為「適度」。

目前中國經濟處在築底期,這份調查報告讓市場各方分外關注未來貨幣政策的走向。自去年以來,中央及地方政府各項穩增長的政策及措施開始慢慢生效。不過,由於低通脹的環境並無改變,筆者估計貨幣政策仍將繼續圍繞着企業「融資難」的相關問題着墨。

在內地經濟的新形態下,中央政府有三個主要目標,穩增長、控風險和調結構,如何在三個目標之間採取平衡,難度甚高。經濟增長下跌速度過快,將誘發特定風險的爆發,而不同的風險緊扣在一起,互相存在傳導性,故三個目標之一的「穩增長」極其重要。內地通脹已經連續9個月處於2%之內,在穩增長的前提下,中央的貨幣政策仍有空間。

筆者估計人行將會擴大定向寬鬆措施(包括抵押補充貸款、常備借貸便利、中期借貸便利、再貸款等措施等等),務求解決經濟中的特別問題,減輕舉措不到位的情況。

解決中小企融資難題

至於如何化解企業「融資難」的難題?這與貨幣政策緊密相連,流動性加強了、利率下降了,單是企業融資卻困難了,這是多麼的諷刺。故此,中央在近日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當中用了頗大的篇幅,說明如何解決眾多中小企業以及創業者未來對資金需要。

對不少金融機構而言,擴展信貸以及控制風險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故此,中央定必掌握貨幣政策,大力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讓國有資本、民間資本,甚至是境外資本積極參與擴展融資管道,為內地極有資金需要的企業「補水解渴」。

與此同時,為穩增長,國務院再下「加急令」,參考內地報告,至少十三省已經出台「維穩」方案。在上周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表達了將逐步增加對若干重點領域的政策支持,當中包括了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糧食倉儲設施、城鎮污水處理和棚戶區改造、老工業區和工礦區改造、水利以及中西部鐵路建設。

中央政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在上述會議決議中,提到了一些字眼,如「重點領域」、「有效」、「投資」幾組詞語,讓投資市場觀察中央關注的重點,進行部署。

參考早前國務院常務會議,五月十八至二十日三天內,發改委就批覆了9項重點領域建設項目,投資總計約4,588億元人民幣。在六月十一日,發改委則批覆了7項機場等相關建設項目,投資總計約為1,267億元人民幣。

在六月十七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更對相關項目資金的保障,提出了較為實在的建議,從而希望更有效地引導資金支持投資。

以往,有人認為結構性改革將再以GDP論英雄,可是大家不應誤以為國家「不要GDP」,在目前宏觀調控下,穩增長的底線是必須保證充分就業,政策空間依然存在。

資深投資銀行家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 溫天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