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混改勿期望太大

去年七月,交通銀行的公告指出,該行作為上市公司,已形成了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和海外資本共同參與的股權結構,具備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基本特徵,正研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稱混改)的可行方案,但未透露更多細節。

至今年六月初,有關交行混改的消息又再度熱議,一般認為,假若交行營運將由市場主導,脫離受官僚架構主導的營運模式,預料可提升集團營運效率及盈利能力。

難怪當「交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已上報國務院」的消息一出,交通銀行股價從六月一日前的6.82元上漲至六月九日的9.4元,七個交易日大漲38%。

加上中央匯金於五月二十六日賣出2.8億股建行A股,對建行A股持股比例由5.05%降至2.14%;同日,匯金賣出3億股工行A股,每股作價5.43元,涉及金額16.29億元,對工行A股持股比例由46%降至45.89%。這是今年以來中央匯金首次減持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

匯金減持 重要訊號

業內一般認為,這是年內匯金首次對四大行的減持行為,預計為銀行混改的啟動訊號。銀行混改最大難題是國有控股股東持股比例不能下降,本次匯金減持是一個重要訊號,即銀行混改中的國有控股股東持股比例不能下降的難題得到了鬆動,預計未來會有進一步加速混改的步伐。

市場對混改的預期是相當合理,但絕對不應抱有太大期望。中國自一九九四年對四大國有銀行(建行、工行、中行和農行)推行商業化改革,到二○○一年中國入世後,承諾開放內地銀行業至今,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央作為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包括交行)的最大股東格局並沒有改變。

在○八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政府透過銀行信貸,推動四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方案,抵禦經濟下行壓力,可見銀行業在中央眼中,作用不止於分配市場的可借貸資金(loanable fund),亦同時是中央強而有力的調控工具。在今天全球經濟不明朗的陰霾下,中央絕不會將這項重要工具的控制權交給市場,更遑論讓海外投資者掌控銀行重大貸款的決策權。

國家控股地位不變

這次混改方案至少有一點是相當肯定的:縱使民營資本或外資股權所佔比例有所擴大,國家控股地位不變。

在國家控股地位不變的大前提下,為了保障銀行業的穩定性和避免銀行股價短期大幅波動,國家出讓股權的步伐,必定循序漸進,市場對今次混改的期望實不應過大。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

作者:鄺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