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幣寬兌換勢入三強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一直是近年市場焦點,但究竟國際化的終極目標何在?本報專訪滙豐、中銀香港(02388)、渣打香港及恒生(00011),由香港四大銀行經濟專家分析,其中有專家認為,若人民幣放寬兌換後,三年內可超越英鎊成為全球三大支付貨幣之一;人民幣一旦在貨幣功能上佔全球兩成比例,勢與美元和歐元形成「三足鼎立」。

使用量應與經濟匹配

國際間使用比重是量度貨幣重要性的指標。滙豐亞太區業務策略及經濟顧問梁兆基認為,人民幣現時是走向國際化,下一步要達到國際化的門檻,至少在全球支付比例、以及離岸相對在岸的人民幣資產持有比率均達一成或以上,然後再提高國際化的程度。

根據SWIFT統計,今年三月人民幣佔國際支付的比例為2.03%,梁兆基預期,即使人民幣未放寬自由兌換,支付排名在五年內必定可超越日圓,若放寬兌換後,三年內可升至8至9%,超越英鎊成為全球三大支付貨幣之一。

人民幣近年在貿易使用上的發展尤其矚目。渣打香港亞洲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恒亦指出,人民幣國際化終極目標的參考之一,是在國際間的使用量,應與中國在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實力匹配,例如中國現時佔全球貿易比重約一成,佔全球支付比例亦應有相應水平,料人民幣在二○二○年將基本開放資本帳,大部分資本帳項下資金可自由進出,但有戰略性或太大規模的的資金仍會受一定限制。

人民幣勢成國際主要貨幣,中銀香港經濟研究處主管謝國樑稱,人民幣國際化最重要是計價、交易及儲備三大功能佔全球約兩成水平,形成美元、歐元及人民幣「三足鼎立」之勢,最理想是三大貨幣使用量為美元佔40%,歐元和人民幣各佔20%,但人民幣可達到該水平,可兌換及開放資本帳是前設條件。

投資出路一直是人民幣投資者的關注重點,恒生銀行經濟研究及人民幣業務發展部主管顏劍文表示,人民幣國際化意味最終由國際層面上被廣泛使用,持有人民幣的機構亦可在不同地區的市場和產品,自由選擇如何運用手上的人民幣資金。

納入SDR成關鍵

顏劍文從貿易結算、投資層面及儲備貨幣三方面分析國際化,認為貿易結算最終應包含服務類別並不設兌換限制,至於投資層面,儘管中國風險可能仍會對個別行業及資金規模巾有管制,但不同的跨境投資項目,如QFII及QDII等,應不分幣種,讓人民幣與其他外幣平起平坐,僅以人民幣等值總額管理,儲備則可寄望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SDR),藉此讓IMF主要成員以此作參考,增加人民幣在外匯儲備上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