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高高在上 改革徒具形式

被視為深化國企改革頭炮的南北車世紀合併,由兩企合併而成的中車昨日復牌股價做好,為市場帶來更多憧憬,即時傳出多個關於國企改革的消息,例如盛傳交行及中行將成為帶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國有銀行,還有聯通與中電信合併方案即將出台等,消息刺激滬綜指再升,股民炒個不亦樂乎。

今次由中央大力推動的國企改革,是否「搔到癢處」?若然依舊迴避產權問題,對國有資產死抓不放,改革就只能看待成一個股市「炒作題材」,不但談不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更有「火上添油」、讓股市走向極端泡沫的幫兇之嫌!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企改革沒有間斷,三十多年來「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到了今屆政府,手起刀落大舉肅貪,繼而人為地催生出A股大牛市,其重要目的是要推動經濟全面深化改革,當中的關鍵是深化國企改革。不過,在「絕不能走私有化」道路的前提下,如何解決國企改革關鍵的產權問題仍是困難所在。

就如昨日再度炒起的內銀混改試點傳聞,其實現成的內銀中,不乏「混合所有制」特色存在,交行十年前已引入滙控作為策略股東,但這些年的營運也許足以說明,即使引入更多民資及外資股東,依舊維持國有資本「說了算」。相比國際慣例,董事會與管理層未有明確分野,亦缺乏激勵及處罰機制,與建立現代化商業銀行機制的目標仍有距離,改革目標未見得因股權結構「創新」而得到實踐。

再者,在處理所在的戰略性行業、極富壟斷色彩的央企問題上,中央已表明繼續扮演領導角色,恐怕在推動專業化、市場化經營時,會變得形式化,即使引入外資及民資股東,也不見對當前局面有大突破。以兩車合併為例,說是優化資源,避免惡性競爭,另邊廂卻變相加強壟斷,最終能否達到深化改革的目標,抑或與市場化愈走愈遠,不無疑問。

依照官方的國企改革原則,國企地位不可削弱、動搖或替代,改革建基於國家領導和防止國資流失。可以說,改革目標遠大,實際上更多是用在整頓官場、重新分配社會資源,追求社會效益多於經濟效益。正當股市再熱炒國企改革題材,為缺乏基本因素支持的股指帶來支持之際,投資者宜認真了解國企改革的本質,審慎行事,過分憧憬只怕被捲進A股的超級泡沫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