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中國「待售」

過去幾年,時有「聰明錢」會否離開中國的疑問。那「聰明錢」正在離開嗎?很難知道,因為要區分個人考慮因素和投資決策或地區之間的分配策略性轉變是非常困難的。其他在中國的大企業一直在核心業務上進行重大收購,特別是在面向消費者的行業。所以說,並不是所有「聰明錢」都必定往同一方向流動,但可以肯定的是有在中國的跨國公司裁員。有時候,本土企業集中在內地市場的話,會較易成功。

外來投資需求續增

最近香港銀行出售在內地持有的銀行資產。香港銀行是否為了減低資產負債表上風險?近年愈來愈多人對企業界借貸額增長有擔憂,並可能會受內地不良貸款上漲影響。自去年開始,金管局更公開香港銀行借貸予中國企業的資料。截至一三年底,內地資產佔香港銀行資產已增長至17%。顯而易見,金管局有點擔憂內地市場的增長步伐及其規範不良貸款的能力。

長遠來看,誰是中國資產的買家?我會認為是我們。美國在中國證券的投資處於非常低的水平。根據財政部的數據,在美國居民持有的外國股票中,不到3%是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總和。站在多元化的角度來看,中美兩國互相購買資產亦不無道理。自從二○一二年中國監管機構放寬政策,部分中國保險公司開始購買房地產和其他資產。因為只有通過實現對中國資產的長期需求(加上對中國商品的顯著需求),中國才有可能得到國際貨幣的地位。

所以,中國待售嗎?無疑地是。有人猜測,監管部門和銀行試圖控制內地風險增長的影響。惟反映一種自然趨勢:中國與世界之間有愈來愈多跨境持有資產。從長遠看,因外國投資者和央行對中國資產的需求續增,我認為中國將仍然是「待售」。一如以往,最重要是看你付出多少代價。

何如克

銘基亞洲首席投資總監

作者:何如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