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超存息實質負利率

環球金融市場複雜多變,儘管香港從未出現存款的名義負利率,惟「負利率」一詞在市場相當常見,包括香港至今仍存在的實際負利率,以往亦因流動性太充裕,令離岸人民幣債券(點心債)及外匯基金票據出現負利率。

存款的名義負利率意味客戶將資金存入銀行,反被銀行收取利息,惟實質負利率,主要是指通脹水平高於銀行存款利率。

存款購買力被蠶食

自從美國聯儲局在金融海嘯期間不斷減息,令港元存息亦降至不足1厘的極低水平,香港通脹則徘徊於約3%,令存款的購買力被蠶食。

金融海嘯後,熱錢持續流入港元,令香港銀行「水浸」,由於銀行必須有一定比例的資金要配置於外匯基金票據,令○八至○九年的外匯基金票據供不應求,出現銀行爭購並以負利率定價。

此外,香港銀行亦曾因為對人民幣清算行中銀香港(02388)的授信風險,希望將人民幣資金配置於不同資產,有資深財資市場人士稱,未有人民銀行擔保的託管戶口前,有銀行甚至以負利率出價水平爭購短年期人民幣國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