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新合規影響浮現,銀行界消息指,有香港銀行為此盡量減少與美資行進行衍生工具及掉期交易,亞洲區逐漸形成兩大銀行間衍生工具交易池,分別為涉及美國機構及不涉美國機構,總規模涉逾萬億美元。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於一三年發出掉期規則的新指引及政策,非美國人士或機構與美國機構進行掉期交易,均須向CFTC登記及符合規定,令香港銀行等亦可能受到美國金融改革法案管轄。新規實施前香港財庫局、金管局及日本、新加坡等地監管機構均去信表達關注,惟法案落實,對香港及亞洲金融市場影響逐步浮現。
有香港銀行交易部主管指出,銀行現時選擇衍生工具交易對手會非常小心,盡量減少與美資行直接交易,令現時亞洲區的衍生產品和掉期市場,出現有美國機構參與,以及不涉及美國機構參與的兩大交易池,分野如在岸與離岸人民幣市場(CNH)。
儘管香港銀行與美資行進行掉期交易,亦希望退而求其次,與美資行旗下於其他地區註冊的機構進行,例如與美資行的倫敦子行交易,以降低合規風險。至於兩個不同的衍生產品和掉期交易池,在交易價格上亦可能有所不同,但實際情況要視乎哪一個交易池的流動性較高,價格便會較低。
消息稱,香港本土銀行更「斬腳趾避沙蟲」,大型銀行財資部人士稱,有銀行認為要處理與美國機構進行交易的合規成本太高,直接與客戶表示未能滿足其對沖或交易需求,寧願放棄相關客戶的商機。
美國法案標準應用至海外機構,增加合規成本,銀行家指,有香港銀行外聘美國的法律機構為銀行就此解決及監察合規相關問題,並需要定期會面。
衍生工具的跨境交易千絲萬縷,市場鮮有亞洲區的公開統計數據,金管局季報則顯示,一四年中香港銀行未平倉衍生工具名義總額達71.14萬億港元。
國際清算銀行(BIS)四月底公布,一四年底環球場外衍生產品的未平倉總額高達630萬億美元,由於近年監管機構改革場外衍生產品以降低金融系統性風險,經中央平台結算的場外衍生產品比例升至29%,半年內增加2個百分點。